特约评论员/刘鑫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中共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918.5万名,比2022年底净增114.4万名,增幅为1.2%。新征程上,各级党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最初始环节、最基本工作做起,从严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让党的每个“红色细胞”更具生机活力,把党建得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量”与“质”相统一,蓄足党员发展“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只有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确保源头清、来水活,才能全面提升党的组织体系整体效能,更好适应新使命新任务。突出政治建设“首位度”,严格党员标准、注重思想入党,全面落实政治审查制度,不能简单用“能人”“富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既在一线“见人见事”,也在日常“看准看实”,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优化来源类型“结构比”,坚持分类施策、重点吸纳,通过计划倾斜、专项推动等方式,加大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大学生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壮大党的力量。抓实主体责任“牛鼻子”,持续开展发展党员问题排查和整顿提升,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发展党员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坚持“德”与“才”相统一,精培优育锻造“宽肩铁膀”。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进一步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方能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关于“教什么”,推进理论教育制度化长效化,持续巩固和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主题主线,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突出抓好党员集中培训、入党培训“第一课”。关于“谁来教”,注重从属地高校、各级党校等选派一批理论师资,从知名学者、典型人物中邀请一批专家师资,从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部门业务骨干中培养一批实践师资,常态化开展“学习身边榜样”、基层宣讲等活动,用身边党员的先进事迹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关于“怎么教”,发挥党内政治生活“大熔炉”作用,健全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第一议题”制度机制,用好远程教育、“两微一端”、红色教育基地等载体平台,推动教育培训向重点难点群体覆盖、向基层一线倾斜,以高质效教育助力先锋队伍高成效锻造。
坚持“严”与“爱”相统一,激励约束增强“生机活力”。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给党员队伍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带来了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严明要求、严肃对待,延伸管理链条、落实管理责任,确保每个党员都能及时纳入党组织管理。分类管理破解重点难点,根据流动党员、新兴领域党员、在职党员等不同群体特点,实行分类式、差别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党员组织关系,全面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严格约束确保从细从实,发挥“支部管到人头”优势,建立组织生活纪实制度,规范党员档案管理流程,定期开展集中检查,压实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责任。关爱激励传递暖心贴心,做细日常联系关怀,健全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党员制度,全面摸清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失业党员等底数,针对性解决具体诉求,推动党员大事小事有人问、急事难事有人帮。同时,也要突出榜样示范引领,总结宣传在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两优一先”表彰对象,激励广大党员见贤思齐、争当先锋。
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组织引领激发“担当动能”。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放眼未来,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创造高品质生活、抑或实现高效能治理,都离不开广大党员辛勤付出、拼搏奋斗,要加强教育引导、组织引领,激励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壮大助推发展“主力军”,引导党员在双招双引、项目建设、服务帮办等重点工作中克难关、作表率,对在重大斗争中表现突出、符合入党条件的积极分子及时发展入党,进一步强化党员项目攻坚引领作用,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争当为民服务“排头兵”,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特点,拓展丰富党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途径和载体,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方式,引导党员立足本职、创先争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就在身边。锻造担当奉献“先锋队”,探索建立党员应急动员、平战结合机制,结合党员工作职责和专业特长,组织在职党员、村(社区)党员、流动党员、新就业群体党员等成立先锋突击队,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等大战大考时亮明身份、担当作为。(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