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晟
(作者王晟,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6月11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完成,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入选。
与火箭、飞船、空间站等航天重器焕新升级一样,航天员的“招新”,也标记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
我国首批航天员挑选始于1995年。1998年1月,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精心选拔出14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接受五年高强度培训后,2003年11月,杨利伟领命出征,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飞太空。
第二批航天员于2010年完成选拔,共7人入选。其中,刘洋在两年后即参与神舟九号乘组,成为中国首上太空的女航天员。
第三批航天员于2020年完成选拔,共20人,除7名航天驾驶员外,还首次根据任务需求,挑选出7名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2023年,朱杨柱和桂海潮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在第三批航天员中率先执行空间站任务。
前三批航天员的选拔,时间间隔逐步缩短,培训速度明显加快。这背后的原因,既有我国航天及相关领域科技水平的发展,训练手段的提高,也有通过多年实践,对载人航天技术认识更深刻,经验更丰富。
20年来,他们的飞行任务,突破了天地往返、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建成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
video
这一次,航天员选拔间隔时间更短——第三批航天员刚刚接棒,第四批次航天员就即将入列。他们的目标不只是执行空间站后续任务,更要与前辈们一道,肩负起载人登月的重大使命。所以,这批航天员从挑选到培训,涉及项目更为广泛。
比如,当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变得日益频繁,航天器之间的空间交会对接成了“家常便饭”,因此,选拔第四批航天员时就增加了相关操作的仿真体验。
此外,我国载人登月项目已经启动,意味着在航天飞行和在轨工作之外,航天员还要学习行星地质学,他们会像地质队员一样在地面开展野外科考训练,为将来在月亮上科研“预习功课”。
新一批航天员的选拔范围也在调整。航天驾驶员的来源,从原先的空军飞行员,扩大到海陆空三军飞行员。这自然是得益于我国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规模的不断增强,为航天事业拓展了基础“人脉”。而来自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两位载荷专家成功入选,则体现了国家对港澳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航天员队伍是航天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航天员系统又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个子系统。
上世纪90年代立项之初,工程分为7大系统,而到今天的空间站阶段,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增加至14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是他们与全国各地方各领域的密切协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共同托举起航天英雄们顺利升空,又迎接他们平安归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得以稳步推进、连战连捷。
在接下来的载人登月探测工程中,还有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难题,还等待着众多科研工作者与航天员们天地协作,继续攻关。
另一方面,航天员又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群体的代表,他们每一次出征都是载人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无论是他们在太空中的生动授课,还是完成任务后到大中小学讲演互动,对广大青少年都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对引导激发青少年热爱学习科学技术,热爱航天事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想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全社会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关注与热情,未来会有更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有机会加入航天员队伍。
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我们探索星辰大海的梦想,后继有人。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