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丁慧
人类因为天生拥有好奇心,所以从未停止过对未知的探索。可以说,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推动着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地向前进。
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这些历史上闪耀着的“人类群星”对于未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才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深刻地影响着物质世界的面貌。人类社会的进步,少不了不掺杂功利的好奇心驱动。
可以说,人类正是在不断探索未知中,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但与此同时,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极为脆弱的。一个人的“好奇心”常常在日常生活琐碎和个人偏见的磋磨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更谈不上求知欲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提不起对生活之外的兴趣,甚至墨守于过去的认知,囿于过去的生活经验,不愿意接受任何认知的改变。
仔细想想,人们对于宇宙未知的探索和一个人对于自身认知的探索颇有相似之处,这其中都少不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只不过,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主要受制于技术和偏见,而一个人对于自身认知的探索常常受制于自尊心和社会偏见。墨守于成见,接受不了新知识,这是“好奇心”的天敌。
需要看到的是,人与人的偏见和仇怨不止是在科学观点的分歧中才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依旧存在,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今一些社会议题,涉及观点之争,必然会出现党同伐异的现象。对于一个事件的观点如何,从来都是立场之争,双方都不愿意了解事实。个体唯一能做的,就只是不断重复自己阵营的观点,而最终被偏见裹挟。每一方都在不能输的自尊心中,放弃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何,达不到健康沟通的目的。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个体的偏见似乎不会影响真实的个人生活,但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个体认知就受制于自身偏见的茧房。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能够长久保持好奇心,即使从事的不是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作,对于自己突破认知茧房也是一大幸事。
这篇拟写作文,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很突出。第一、二节,论述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意义,三四节分析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容易受到外在力量的干扰而减弱甚至是熄灭。第五节本应承上分析如何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让拟写文章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结构,但作者并没有这么做。这是本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