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戈
(作者李戈,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据网友反映,一剧组在河南新郑市一家民营医院ICU(重症监护)区附近拍摄期间,让一患者家属“哭小点声”,引发热议。5日上午,当事人余先生回应称,他已经与医院、影视制作公司见面沟通,各方已达成和解。
▲剧组在新郑华信民生医院拍摄现场。视频截图
据读特新闻报道,视频显示,在ICU区域不远处,有疑似剧组的工作人员架起补光灯,正对准一张病床进行照明,旁边还有部分摄像设备。从视频看,剧组的布景设置占据了通道近一半空间。
该剧组选择在真实的ICU环境中进行拍摄,意在追求场景的真实性和拍摄效果的最大化。然而,这一行为却因剧组成员对患者家属的不当要求——“哭小点声”——而饱受批评。公众质疑的核心在于,艺术创作的自由是否可以超越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对特殊环境的敬畏?尤其当这一环境直接关联到生命尊严与情感慰藉时,其复杂性与敏感度不言而喻。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当亲人处于生死边缘,家属的情感流露是人性中最真挚、最自然的体现。这样的时刻,本就要求周遭环境充满温情与理解,每一颗颤抖的心灵都渴望被温柔以待。然而,当这份沉甸甸的情感遭遇了剧组的“冷静”对待,事态的性质便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转变。艺术创作诚然需要真实,需要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去捕捉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剧组的行为,即便是出于艺术表达的初衷,也不应忽视对患者及家属情感的保护,不能以牺牲对他人的基本尊重和同理心为代价,更不应干扰到医院的正常运作与患者的治疗环境。
此外,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重要性在医疗领域尤为突出。ICU作为生死较量的前线,不仅涉及患者的生理健康,还牵涉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全。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未经同意的拍摄活动都是对隐私权的侵犯,它不仅剥夺了患者及家属对个人信息控制的权利,还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治疗效果。隐私的保护在此刻不仅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对人性尊严的维护。
因此,平衡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机制和原则,确保艺术创作既能促进公共利益,又不侵犯个人权利。这可能意味着在项目策划初期就进行严格的伦理审查,确保所有参与者的知情同意;或者利用技术手段,如搭建模拟场景,减少对真实环境的干扰和侵犯。艺术创作的自由与社会责任应当并行不悖,共同推动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艺术行业内部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为从业者提供明确的指导。通过行业自律,形成尊重隐私、重视伦理的良好风气,使艺术创作在追求创新与美的同时,也能成为推动社会正义和人文关怀的力量。
真正的艺术,应当是温暖人心、启发思考的,而非建立在对他人的伤害之上。在创作与尊重之间寻找平衡,要求艺术家们不仅要具备敏锐的艺术触觉,更需拥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自觉。面对生命与死亡的严肃话题,艺术创作应更加审慎,以确保其过程和结果都能体现出对个体尊严的维护和对人性光辉的颂扬。艺术的光芒,应当照亮人性的幽微之处,而不是在他人伤痛上增添阴霾。只有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艺术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人心、温暖社会的积极力量。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