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第二医院杨永峰教授团队领衔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IAIH-PG consensus for histological criteria of AIH: Multicentre validation with focus on chronic liver diseases in China” (自身免疫性肝炎新组织学标准国际自免肝病理小组共识:中国多中心慢性肝病队列验证)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肝病学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
该研究首次在国内验证了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小组(IAIH-PG)于2022年提出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织学诊断标准,标志着南京市第二医院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诊断不足,漏诊自身免疫性肝炎
张阿姨50多岁,大腹便便,是典型的腰腹型肥胖。两年前一次体检中,查出中度脂肪肝,伴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355,谷草转氨酶峰值264)。当地医院考虑转氨酶升高主要是由脂肪肝引起,遂予以对症性处理,张阿姨也走上了漫漫减肥路。经历了一年多的减肥后,张阿姨效果明显,人瘦了一大圈,体重下降了20多斤,B超也显示轻度脂肪肝了。但令人郁闷的是,张阿姨的肝功能指标仍可见反复升高,谷丙转氨酶峰值达700+,谷草转氨酶峰值500+。
“人也瘦下来了,药也一直在吃,为什么肝功能还是反复不好呢?”带着疑问,张阿姨来到南京市第二医院肝病科杨永峰教授处就诊。杨永峰教授查看后收治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并行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可见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中度界面炎,偶见肝细胞玫瑰花结样改变。实验室检查中发现自身免疫抗体ANA阳性(1:320),免疫球蛋白G升高。综合反复发作的肝损伤病史,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组织学表现,最终确诊张阿姨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给予对应免疫抑制治疗后,张阿姨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肝病,因其复杂的病理特征和多样的临床表现,诊断一直存在较大挑战。”杨永峰表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目前的诊断现状是诊断不足与诊断过度共存。像张阿姨,就是一例典型的诊断不足导致的误诊。
杨永峰指出,目前AIH诊断不足的主要原因有:
①对于AIH的临床特征认识不足,尤其是急性发作的AIH、AIH肝硬化及AIH肝衰等临床特征不典型的类型,往往会忽视AIH可能;
②仅凭免疫学指标正常,未行病理检查即排除AIH诊断。约1/3AIH免疫指标正常,仅靠血液免疫指标正常即排除AIH,临床较常见;
③仅关注病理组织学表现而未结合临床,或不了解AIH的非典型病理改变,而不予诊断AIH。
诊断过度,误诊自身免疫性肝炎
除了诊断不足,还存在诊断过度的问题。杨永峰在临床上也遇到了不少这样的病例。
王小姐今年24岁,是一名准新娘。体检中发现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1024,谷草转氨酶865,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G16.7。当地医院仅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遂诊断王小姐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建议以激素治疗。
杨永峰教授结合王小姐病历,考虑药物性肝损伤可能,但询问病史,并未找到可疑药物史。为明确病因,王小姐入院后行肝穿刺检查见肝汇管区轻-中度炎细胞浸润,小叶内点灶状坏死。排除其他可能肝脏疾病后再次仔细追问王小姐的药/毒物接触史,王小姐表示,近期一直在吃保健品调养身体。经查看,保健品成分表不明,嘱咐王小姐立即停止服用此保健品,并予保肝降酶治疗,一周后复查肝功能已降至正常,至今未见反复。可以判断王小姐此次肝功能异常真凶其实是药物性肝损伤。因为团队的丰富经验,避免了不当的激素治疗,也解除了王小姐的困扰。
“这是一例典型的过度诊断AIH,仅依靠实验室指标即予以诊断。除此以外,仅依靠组织学表现,不重视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即建立诊断也属于是过度诊断。”杨永峰强调,“AIH的诊断需结合临床与病理,缺一不可。”
避免误诊、漏诊
该研究成果造福AIH患者
国际自免肝病理小组2022年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了一套详细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但这一标准在中国的适用性一直缺乏系统验证。杨永峰教授团队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系统评估了这一标准在中国慢性肝病患者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该研究涵盖了全国多家医疗中心,收集了大量AIH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数据。通过严格的对照和分析,研究团队发现IAIH-PG组织学标准在中国患者中同样具有高精确度和可靠性(AUC:0.959),较简化版评分(AUC:0.784)、简化组织学标准(AUC=0.858)均有较明显优势。这一发现不仅为国内AIH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国际病理诊断标准的普及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成果的发表,彰显了南京市第二医院在肝病诊疗和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杨永峰教授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疑难肝病诊断和治疗的创新研究,推动更多国际前沿成果在国内的应用,为全球肝病防治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