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风
(作者东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由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编的八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播出,虽然总时长只有300分钟,但后劲十足,让人回味无穷,目前豆瓣评分已涨至8.8分,成为今年最高分剧集。
有人说“人在工位赛博醉氧,看得我班味都没了”,也有人称之为“治愈人心”的天花板。阿勒泰的自然之美无疑是最直白的,猛烈而铺天盖地地冲到你眼前,但更打动人的是这里的风物和人情之美。阿勒泰的美不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轰轰烈烈,肆意铺陈,而是点到即止,含蓄隽永,甚至带着难以调和的冲突和余韵悠长的痛。爱和美,孤独与隔阂并存,构成了这部剧独特的内核。
01 自然之美
《我的阿勒泰》用散文诗一般的镜头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北疆壮美广阔的自然风光:“上面是天,深蓝明净;下面是草场,一碧万顷;森林在右边浩荡,群山在左边嶙峋,身边的河流淙淙,奔淌不息;前面是山谷的尽头,后面是山谷的另一个尽头……”在阿勒泰,诗和远方就这般具象化地徐徐展开,困于钢筋水泥森林的都市人看到了世界的另一种样子,在城市里流失的能量好像在追剧的“云旅游”中得到补给,正如在大城市追梦碰壁,回到故乡的女主文秀一样。
勤劳的牧民依赖自然,敬畏自然,也勇敢地应对自然带来的各种挑战。他们逐水草而牧,珍惜自然的馈赠,克制地撷取资源,他们通过转场,轮牧、休牧,让草原保持水草丰美和盎然的生机,实现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并将这样的草原文化代代相承。与之相对的是高晓亮这样的“外来者”,他们贪婪地向自然索取,一切以逐利为目的,草原的地皮被破坏得触目惊心,商业的脚步逐渐侵蚀自然,资源的开发催生了纷争,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有序、和谐共生,是时代赋予我们共同的课题。
02 人情之美
在阿勒泰,因为生活环境闭塞,信息传播不便,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显得尤为重要。“哈萨克人的一半家产属于客人”,遇见行路的陌生人,要为人家提供歇脚处和奶茶食物,这样自己上路以后也能得到同样的帮助。更有趣的是张凤侠买羊的经历——在牧民家为一只羊讨价还价了一整天互不让步,因时间太晚只能留宿第二天继续商量,结果牧民晚上将白天争论的那只羊宰了免费招待张凤侠。这似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但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牧民的性格特质;在生意上锱铢必较,但对客人热情大方,他们执拗,认死理,甚至有些不知变通,但他们简单、真诚,值得信赖。
牧民们注重信誉和名声,所以文秀将欠债的江布尔认成了加娜尔后,加娜尔大婶委屈得直掉眼泪,觉得在全村人面前丢了面子;缺少现代通讯设备,当地的信息主要以“哈通”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但八卦流传的速度不比手机慢,文秀在县城闹了个笑话,人还没到家,消息已经在彩虹布拉克传遍了。
这是一种与现代都市文明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态,在遥远而原始的哈萨克族聚居地,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但那里的人自发达成了一种“契约”,形成了相似的民族特质,信奉着共同的神明,遵循着各自的“道”。在那里,人各行其道,各尽其职,人有人道,羊亦有羊道。
03 伤痛之美
故事冲突的最高点,是巴太为救文秀亲手射杀了自己的爱马“踏雪”。巴太割下踏雪的头颅,整个画面都弥漫着悲壮的血色,这场残忍的“成人礼”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和无可挽回的裂隙隔阂。
阿勒泰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有着无法忽视的伤痕。对于张凤侠来说,是失去爱人的痛彻心扉和借酒消愁的孤独;对于奶奶来说,是她颠沛流离的一生和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对于托肯来说,是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和被繁琐家务禁锢的人生;对于老猎人苏力坦来说,是他喜欢的生活一样样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被没收了,他最喜欢的仙女湾小道也没人愿意走了……阿勒泰不是没有烦恼的乌托邦,因为这些伤痕,它才更加真实,也是因为这些伤痕,构成了更加完整和圣洁的阿勒泰之美。
对于少年人来说,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撕裂般的疼痛,他们那么年轻,那么稚嫩,他们需要时间去成长,去治愈,也需要在见过世界以后,观见自我。对于处在时代剧变和动荡中的人们,接受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并在颠簸的日子里闪亮地生活下去,这是这部剧传达给我们的理念。
故事的最后,分别三年的巴太和文秀再次遇见,没有讲一句话,这部剧将忍抑、克制和留白的艺术用到了淋漓尽致,简单但能勾起人无限的遐想,彩虹布拉克的故事会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得到续写。
阿勒泰有美好也有隐痛,不论在哪里,生活都是如此。正如李娟所说“城市有城市的纯真,牧场有牧场的纯真”,我们总是被教导应该如何生活,总是认为生活在别处,幻想没有经历过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却忽视了那些习以为常:阳光、草地、微风细雨……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阿勒泰”,在日常的平凡中发现美好和幸福,用心感知和体悟人生,兴致盎然地同生活交手,实现生命的自洽。
昴星团消失了,2024年的夏天即将全面到来,你准备好热情地拥抱这个夏天了吗?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