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观众期待的《歌手2024》开播,首期排名公布之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此前被网友调侃“内定歌王”的那英排名第三,位于美国歌手Chanté Moore和加拿大歌手Faouzia之后。5月11日,“那英,叶赫那拉氏的宿命”词条冲上热搜,评论中“那英大战八国联军”“五旬老太守国门”等发言热火朝天,已超出了正常玩梗的范围。
诚然,言论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但承载了文化和民族创伤的“八国联军侵华”这类严肃历史事件,真的适合拿来造梗吗?过度玩梗会消解历史的严肃性,更容易让大众在低俗的娱乐氛围中,抛却对战争真实残酷性和苦难深重性的认识。我们应当警惕过度玩梗所带来的传播迷思、娱乐至死和价值取向偏差。
《人民日报》先前有言:“‘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过去,是一个民族兴衰更替的见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当历史被“过度娱乐化”,也就失去了其所具有的“警醒”意义。“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其悲痛的一章,我们常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而将这样的严肃历史与娱乐化调侃挂钩,未尝不是另一种遗忘——对其悲痛性的遗忘。久而久之,娱乐历史代替了思考历史,我们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
其实,这种历史被娱乐化的现象并不少见:网友制作“慰安妇”表情包、《黄河大合唱》被演绎为搞笑作品、千人在线观看“打鬼子”直播……种种事例,皆因缺失了一份对历史的敬意。在《黄河大合唱》被娱乐化演绎后,评委居然点评“没有什么不可以娱乐的,现在缺乏对严肃的娱乐”。然而,不是所有事物都能被娱乐化。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说: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当下,在网络空间,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权和话语权,但也要看到,流量思维会将一切有利可图的内容推上热搜。即使玩梗是一时的,其传播影响也不可估量。过度娱乐化、物质化、肤浅化的信息大行其道,只会助长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影响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败坏社会风气。
我们需要娱乐精神,但一定要有“边界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基本底线都不能逾越。如果不断试探底线、越过雷池,那么“娱乐至死”就成了“娱乐致死”。互联网时代,人人皆是传播者。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审慎发言,跳出过度玩梗的娱乐陷阱,对历史与创伤保持敬畏。(云南财经大学 杨清一)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