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焦丨“文化中国行”走进无锡 保护“水弄堂”原生态 激发古运河新活力

2024年04月24日 12:01:22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城而过,千百年来,不仅养育了一方人家,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沿着大运河,大家都找到了哪些无锡的文化记忆呢?

【保护“水弄堂”原生态 激发古运河新活力】

大运河无锡段,形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生动形容了无锡南门外运河两岸的传统业态:明清时期,这里一度是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砖瓦贸易码头之一。邻近清名桥的大窑路上,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古代窑址。依托于此,建起的一座窑群遗址博物馆,承载了一段极具特色的工业历史和文化记忆。

无锡市梁溪区作协主席阮夕清介绍,这边烧窑是民间运用为主,烧砖和瓦,可能对于游客来说是个旅游资源,可以从中看到近六百多年中国砖窑文化的演变史。对于当地这些原住民来说,它还是一个有着童年和少年时期情感记忆的地方。

砖瓦窑的保存,是无锡清名桥畔运河两岸原生态风貌保存的一个缩影。高低错落的民居、多种建筑景观的融合、浓郁的生活气息,汇聚成了这里独特的运河水乡文化,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杨建民说,对运河的文化底蕴要深度地发掘,使运河文化能走向社会、贴近百姓;要体现运河的乡土气息,就是要乡土化;要体现运河沿岸的生活化,和现代青年人的一种时尚结合起来,通过声光电把一些文化和历史展示出来、体现出来。

【多维度新思路 “活态化”保护古镇“烟火气”】

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的古南街是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历史文化街区“活态化”保护的生动样本。各类紫砂元素的“镶嵌”,对古建筑细水长流式的养护,对陶业生产场所和场景的延续,以及制陶工作室的开创等,都为这里增添了更多的人间烟火气。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旸告诉记者,这个街区的保护过程中,首先做到的是保育手工业的继续发展,让原住民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产业相互依存。在这里你会听到大量的本地发音,随着这些年小规模渐进式地不断地改造保护,回迁的居民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也在着力传承、发展紫砂器物的制作。宜兴人管文晶生于紫砂艺术世家,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硕士毕业生。作为青年紫砂艺术家,他在努力让紫砂制作更年轻、紫砂制品更丰富、紫砂文化更出圈。

宜兴市丁蜀镇青年紫砂艺术家管文晶告诉记者,妈妈那一辈做的主要是竹编纹样装饰的技法,纹样是比较规律的。作为新生一代,已经把竹编纹样中的线条提炼出来,单独做了一个纹样装饰,线条有错落的感觉。从技艺来讲的话,因为有加有减,可能会增加创作的难度,像这两套系列就是比较受现在年轻人的喜欢。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常泽昱 王教群 元国璋 实习/朱亚楠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