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渡江战役这场胜利为了人民,同时也依靠人民。战役中,上万名船工赴死不惜,划桨掌舵运送战士横渡长江;上千万名群众踊跃支前,喊出“豁出性命支援解放军”。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在渡江胜利纪念馆,有这样一组文物静静陈列,默默述说着历史。这些刨子、斧头、榔头、锤子……每一件都是75年前,渡江战役中民工支前、军民团结的历史见证。
渡江胜利纪念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高小雅:“这7件修船工具是英雄船工段祥富所使用的。他将自家被国民党打沉的船打捞上来,靠的正是这7件修船工具进行修补,帮助我们解放军渡过长江。”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在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天堑。而大部队要在短时间内渡江,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足够的船只与船工。
高小雅说:“当时,国民党军为了巩固长江防线,将长江两岸的船只劫掠一空,企图增加我们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困难。在当时老百姓的帮助之下,仅三野就筹集到了各类船只9400余艘。”
在长江岸边,船是老乡们赖以为生的工具,甚至是命根子。但大伙儿却纷纷划上木船,支援渡江战役。到渡江战役发起前,解放军已筹集各种船只两万余条。部队里北方战士较多,不熟悉水上作战,甚至晕船。乡亲们又帮助战士开展水上训练、练习游泳。渡江战役打响后,他们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担任起了船工。
“全国渡江支前特等功臣”丁广田的儿子丁诗泉说:“在渡江前夕,我父亲积极踊跃报名参加渡江支前。我父亲报名的同时宣传动员了我们圩上很多青壮年积极参加渡江支前。当时他的船是第一个从江北到江南的,并且往返了6次。”
丁广田出生于江苏泰兴天星的渔民家庭。1949年4月21日夜,他往返长江南北两岸数次,冒着敌军猛烈的炮火送先头部队过江。22日,在驾船送部队过江时,船橹被敌人打断,船头也被打了9个洞,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丁广田不顾生命危险跳下水,紧贴江堤背纤拉船,避开敌人的射击,将战士们安全送达目的地。4月23日晚,南渡途中,丁广田驾船遭遇敌军“永记号”巡洋舰,在解放军的指挥下与支持下,他登上敌舰劝降,经过斗智斗勇,最终促使“永记号”军舰120多名国民党海军缴械投降。
渡江战役中这样的英勇故事时刻都在发生。渡江小英雄马毛姐、大辫子姑娘颜红英、渡江第一船张孝华……千千万万支前船工怀揣着对新中国的希望,舍生忘死撑着木船,将百万人民解放军送到江南前线。
高小雅说:“我们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据统计,仅山东和苏北的支前老百姓在当时就有200多万人。”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中,一艘黑色小火轮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渡江第一船”——“京电号”小火轮。75年前,“京电号”冒着炮火往返长江两岸十数趟,先后运送了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抵达南京,成为解放南京的“功臣”。75年后的今天,这艘传奇的小火轮,船身已然斑驳。当年驾驶它的7名船工的户籍证明,也在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整理中重见天日。
南京市档案馆鉴定利用工作专项组工作人员尹彦彬说:“船工戴仁芳当时提供的资料上信息是‘藏仁芳’。我们用‘藏’这个姓进行检索怎么也没有找到。后来想有可能是姓有误,于是把姓去掉,用‘仁芳’两个字加上他的职业来进行检索。通过比对年龄照片,最后我们确定了戴仁芳就是我们要找的‘京电号’的船工。”
船老大黄兴法、轮机长戴仁芳、大副钮其郎、司炉吴诚聚,水手缪金泉、黄纪发、陆连云……正是这群当年平均年龄三十多岁的青年人,在4月23日凌晨连续作战11小时,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近一个团的兵力平安运送过江。
南京市档案馆宣传教育处处长王伟说:“这7名船工是一个个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并不是地下党员。他们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向往光明,追求理想和信仰,积极地参加到解放战争中去,也印证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个道理。”
筹集粮草船只、铺路架桥、运送军需物品、帮助部队训练、运送部队过江……在长达5个多月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中,无数民工参与其中,为渡江战役胜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造就军民齐心,改天换地,把浩荡长江变成阳关大道的伟大奇迹。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胡於棋 沈子涵 元国璋 林昱 王敏 康健 夏雨 李泽蕙(实习)侯天卉 郭锴峰 王苗军 供片台/泰兴台 编辑/张萌)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