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4月21日,由中宣部牵头组织的“文化中国行”主题活动抵达南通。南通素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名,曾在民营企业开办等多个领域开风气之先,爱国实业家张謇对此贡献巨大。本次采访团走进南通,就从张謇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开始。
【国人自主创办首座公共博物馆 理念完备独树一帜】
踏入南通博物苑,就进入了别具一格、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空间。该博物苑始建于1905年,由张謇主持建立,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所博物馆的难得之处在于,建立之初,张謇就秉持了相当完备的“博物馆理念”,将收藏、研究、教育等功能融于一体。
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说:“至今南通博物苑还保存着中国最早的一个观览须知,最早的一个藏品大纲。张謇创新地把近代博物馆的功能和中国传统园林做了非常好的结合,他认为博物馆本身就是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
【修旧如旧 给予历史建筑应有的模样】
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紧邻南通博物苑,如今已经同苑内南馆、中馆、北馆等建筑一起,被列入苑内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历经沧桑,难免磨损,其存留完好,得益于细心养护。2007年,工作人员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曾针对濠南别业的外墙做过一次规模较大的精细修缮。
杜嘉乐说:“我们通过高压细沙把外墙立面的一些粉刷层的涂料层层剥掉,而且没有伤害到建筑的砖的本体。修完之后,根据它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科技处理,既保护了整个清水墙外立面的历史感,保留它的沧桑感,又保留它的一个健康状态。”
【继承实业精神 将老厂房“盘活”成文化展示“窗口”】
坐落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则与张謇广为人知的实业家身份联系更为紧密。19世纪末,他在这里建工厂、办学校、修公园、造公路,唐闸一举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知名的工业城镇。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位于唐闸中心地段的大生纱厂。这座纺织工厂始建于1895年,如今归江苏大生集团所有,部分生产经营仍在原址进行。一百多年里,“大生”的名号不曾变、纺织主业不曾变、对张謇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也不曾变。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说:“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自动化的改造,2013年就开始了智能制造在纺织行业的探索。我们通过智能制造让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产业链里面我们也是特别注重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创新,比如功能性的面料、功能性的纱线,还有抗菌抗病毒的一些纱线布料的研发。”
昔日斑驳的厂房也已变身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围绕文化创意、数字传媒、信息服务、手工艺术、休闲旅游五大产业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之路。在满足当地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打造对外展现南通文化底蕴的窗口。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常泽昱 王教群 朱瑞 编辑/刘璐)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