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共绘粮食产能提升的“好丰景”

2024年04月10日 11:40:4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产量得以实现的基础。在当前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明确了粮食产能提升的“路线图”。目前,各地正全力以赴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此基础上,再提升千亿斤,意味着中国粮食产能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在1.4万亿斤以上。高点之上为何要再增千亿斤?怎么实现这一目标?这份行动方案给出了答案。

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加之,我国粮食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逐年增加,国内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与增产难度大并存,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坚持向内发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粮食增产瓶颈,确保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才能更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以国内粮食稳定供应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推动粮食产能增加千亿斤并非易事。我国粮食产量在1952年突破3000亿斤以后,到1966年才突破4000亿斤;1993年突破9000亿斤之后的14年间,粮食产量多次达到1万亿斤,又多次波动下行,直到2007年重新站上1万亿斤台阶;从1.1万亿斤到1.2万亿斤用了2年时间,1.2万亿斤到1.3万亿斤是3年,在1.3万亿斤这个台阶上又保持了9年。从中不难发现,每一次千亿斤的提升都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历史高位上再上新台阶,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对照提升粮食产能“路线图”,共绘粮食产能提升的“好丰景”。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物质基础,就是要向耕地要产能。坚持藏粮于地,做好耕地这篇大文章,既要在保耕地数量上下功夫,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又要在提升耕地质量上下功夫,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35年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同时,加强退化耕地治理,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不断拓展粮食生产空间。

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藏粮于技,向科技要产能,也是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根本动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聚焦“种芯”卡脖子问题,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培育推广一批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再生稻、耐盐碱作物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以良种提升产能。针对我国地形地貌多样的特点,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研制推广复合型农机装备,配套完善种植浇灌、田间管理、防灾减灾等技术,用良机良技护“粮计”。

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高种粮农民和主产区“两个积极性”是关键所在。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实现全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全覆盖,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能赚钱、主产区抓粮不吃亏。支持农用机械、粮食烘干、仓储等环节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深入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推动粮食产业增值增效,让种粮者挑上“金扁担”,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艾佩韦)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