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紧急修建“蟹道”,值得一声“蟹蟹啦”|荔枝时评

2024年03月20日 17:02:2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晟

(作者王晟,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就在您读到本文的此时此刻,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三汊河边,成千上万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正攀着几条“蟹道”,奋力完成它们的洄游之旅。

小螃蟹如潮水般涌入南京秦淮河,这样的景象已是多年未见,很快上了本地热搜。那几条供“蟹宝宝”翻越河坝的临时“蟹道”,以及为它们保驾护航的众多志愿者和热心市民们,更是成就了这座绿色之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新佳话。

中华绒螯蟹,即俗称的“大闸蟹”。只是野生品种和人工饲养的不同,它们的一生要来往于江海之间。秋季,成熟的蟹会去近海中交配繁殖,到了春季,萌发的幼蟹则从海水洄游到河湖中成长。

然而,当今年的蟹潮沿着长江溯源洄游,密密麻麻地出现在三汊河大堤之上,别说附近的南京市民,就连专门研究蟹类的生物学专家都大感意外。

原来,曾经的过度捕捞和排放污染,让长江中的鱼虾几近消亡,到上世纪末,自然繁殖生长的中华绒螯蟹几乎消失。而今,随着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初现成效,休养生息的螃蟹大军数量多了,还能逆流而上几百公里,试图洄游到南京内河。

怎么迎接这泼天的“蟹潮”?南京相关部门紧急行动。笔者了解到,南京农业农村局、水务局连同当地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动物学会、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专家学者们现场调研会商——毕竟二十多年没有野生螃蟹上门,三汊河的堤坝如今已成了蟹宝宝们翻不过的“大山”。

商讨的结果是立即采购100米麻布,现场飞针走线装订成长长的“蟹道”,垂入江中,幼蟹们有了着力点,挥动螯爪攀援而上,成功翻入久违的秦淮河。同时,河堤上竖起了临时挡板,让上岸的小螃蟹们免受行人的打扰。

用麻布制作“蟹梯”

临时的“蟹道”,就是一种“动物保护廊道”。20世纪初,经历了工业革命大爆发和城市化大发展之后,人们意识到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干扰和伤害。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无障碍迁徙,不至于种群分离和生态失衡,各国开始设计建造各种动物通道,恢复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比如在俄罗斯、欧洲和北美,都有专门为鱼类洄游翻越大坝设计的鱼梯鱼道。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多个通道帮助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安全穿越青藏铁路;在秦岭,大熊猫走廊带将被公路隔开的国宝栖息地完全打通;在吉林,“林草湿”连通工程,将候鸟栖息繁殖活动区域统筹互连。

南京三汊河边,这些用麻布搭建的应急“蟹道”,彰显了这座城市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的诚意和智慧。据说,“蟹道”还将进一步改良,与红外摄像头等监控设备配合,既为“蟹宝宝”保驾,也为科学研究留下影像资料。

这为我们提了个醒——随着我国生态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是否应该在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改造中,把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考虑在内?

面对“蟹潮”,南京市民的表现同样亮眼。扶老携幼拎着水桶打算享受“赶潮”捉蟹的人们,听到志愿者的讲解科普,那是相当地“听劝”。他们捞起一桶桶的小螃蟹——不是带回家享用,而是帮着小家伙们翻越大坝,到另一边放归秦淮河。

三岔河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志愿者的讲解中了解幼蟹洄游知识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负责人告诉笔者,报名参加守护幼蟹的志愿者,已经超过200人,一日三班都已经排班到本周末,考虑到螃蟹洄游要持续到四月份,今后还会征集更多志愿者。

读到人蟹之间和谐暖心的故事,网友们在相关报道后留言:“蟹蟹(谢谢)宁!”

其实,中华绒螯蟹是一种“指示性动物”,它们这次的集体洄游,是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初见成效的标志,而南京临时的“蟹道”,市民的主动保护,又何尝不是城市发展思路和人们生态环保理念变革的“指示性事件”

所有为此做出贡献的人们,都值得一声:“蟹蟹啦!”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