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一瑖
3月5日下午,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了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孙景南代表的分享后很有感触:“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我们要把职业教育发展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他们的待遇条件保障好。要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他们是顶梁柱。”
近期,全球都在为人工智能越来越替代人的技能而忧心,而这场关于“工匠”的亲切交谈,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国工匠一以贯之的深情关怀,和推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好大国工匠的殷切嘱托。
如今,放眼神州大地,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之重器,始于匠心。这些豪迈成就的背后,闪耀着大国工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赤子情怀,更彰显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就能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励各行各业技能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作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大国工匠”,孙景南代表对锤炼匠心匠技体会颇深:“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就在3月1日,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他们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数控铣工董礼涛将机床孔洞尺寸误差控制从0.05毫米缩小到0.01毫米左右,用7毛钱的钻头攻下技术难关;总长几万米的铜线,手工绕制成重达20吨到30吨的线圈,只要经变压器厂特级技师张国云的手,就能将每只线圈公差精准控制在正负1毫米以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想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从“学徒工”成长为大国工匠,就必须磨砺过硬本领,增强实干能力,于微小处体悟奋斗专注,于敬业精业中臻于至善,写好属于自己的出彩篇章。
其实,当新技术改革大潮扑面而来时,这些大国工匠们也并非没有失落感。有代表感慨纺织业的自动化发展:“通过自动化设备,从业3年的工人就能超过我这20多年的‘老手’。”因此,平日脚踏实地,“积跬步至千里”的同时,更要有登高望远、勇攀高峰的前瞻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不能只做一名‘工’,必须要成为对专业精益求精、有自己思考的‘匠’。”
这样的成才路径,正与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积极契合。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我们更加需要具有出色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同生共长,甚至推动关键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高技能人才。
国以才兴,业由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面临新挑战、肩负新使命,我们的底气何在?
我们能看到,短视频平台上“手工耿”、“才疏学浅的才浅”等一批“草根匠人”凭巧思和活力受到大量年轻观众热捧;“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技能大师”等评选让良工巧匠们走上“红毯”,收获全社会的真诚褒奖;许多地方产业工人、技能人才评上正高级职称、成为“工人教授”等话题不断引发热议……全社会尊崇技能、礼遇人才、学习工匠精神蔚然成风,让越来越多良工巧匠走上成就梦想的星光之路。
我们能看到,从2019年职业教育扩招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起,国家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各地相继出台具体细则、推动政策落地,为肯钻研、有本事的工人搭建起更大的舞台,不断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匠心聚,百业兴。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仍然与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求存在差距。这正是高技能人才施展拳脚的绝佳舞台,每个人当锻造精益求精、勤奋钻研的实干作风,自信自强、奋发勇毅的创新思维,努力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大国工匠靠拢,奏响“匠心追梦、技能报国”时代强音,收获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共鸣激荡。
发展没有止境,实干开创未来。我们也坚信,只要鼓足干劲、奋发有为,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就能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一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