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时间搅动舆论神经的“秦朗丢寒假作业事件”迎来了“大结局”。此前,有博主在网上发布视频称,在巴黎一饭店内,服务员递给她两本遗留在厕所内的小学一年级寒假作业,她将把作业带回国物归原主。2月19日,该博主表示,已联系到“秦朗”的母亲,但对方不愿意出镜,因此此事“圆满结束”。
互联网时代的无厘头事件天天有。而真假难辨的“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一事能够发酵到今天这一步,可谓把这种无厘头演绎到极致。事件最初曝光时,就不无网友质疑此事系摆拍博流量,以至于现在博主单方面宣布事件“圆满结束”后,不少网友调侃——再不“结束”,博主可能就得“穿帮”,要付出代价了。事实上,有法律人士提醒,若确系摆拍,博主或面临治安处罚。
这件事的悖论之处在于,若此时继续对事件穷根究底,所有的“吃瓜群众”可能需要直面另一层反思——这件事的真相真的重要吗?若确有其事,就真有必要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值得上千万网友在网络上集体“寻人”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再继续以公共之名对事件保持持续关注,未尝不是将一场本不该上演的滑稽戏进行到底。可以说,这件事真正的“圆满结束”,就是所有围观者都立即散开。
在质疑博主摆拍的同时,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一点,即此事件发酵到今天,其实每个“热心”的围观者都是参与者。如果说,最初在评论区冒充“秦朗的舅舅”,后承认自己蹭热点的网友,点燃了网友集体“寻找秦朗”的导火索,那么,后续无数网友的跟风转发、评论,甚至多位网友自称与“秦朗”有关系,则是在积极参与事件的传播接力。少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这件事都不至于莫名其妙地“火”到如今这个地步。相比于追究事件是否系摆拍,更重要的追问或许是,参与这场网络“狂欢”的每一名“吃瓜群众”,是否本不该为此倾注过多的围观热情?
当然,谴责网友围观热情的“过剩”,未免有自视甚高的嫌疑。毕竟,围观是一种自由,也不可能要求每一名网友都对无厘头免疫,有时候大家不在乎真假地娱乐一番,也未必需要较真。但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从个人来看可能合理的,或者说未尝不可的围观姿势,一旦成为一种集体选择,却可能导向真正的荒诞,乃至价值虚无。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这种系统性的、群体性的,对无厘头信息的过度沉湎,最终又可能进一步恶化信息环境。所以,如果此事真的系摆拍,除了谈论摆拍者的责任,围观者也该自问——为何这样的摆拍能够“火”起来?它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流量密码”?
如今,许多原本在现实中并不具备关注价值的事情,一旦在网络上扩散开来,就仿佛触发了某种集体情绪的开关,最终成为所谓的“热点事件”,网友的围观也往往被赋予“追问真相”、“维护正义”的正当性。实际上,这些追问和关注,有不少是受无谓的好奇心和错置的热情所驱动。这些“热闹”的事件,相当一部分是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比如,可能为网暴推波助澜,可能抬高真正具备公共价值的严肃新闻的关注阈值……
要跳出这种信息困境,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议题。但对个体来说,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在作出行动上的“响应”前,尝试去区分哪些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公共议题,哪些只是无厘头的“伪问题”,应该还是可以努力实现的。这也是信息过载时代,构建自我的“主体性”,防止被垃圾信息吞噬的应有之义。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求诸己”,我们可能只是从这一个“秦朗丢寒假作业事件”,奔向另一个“秦朗丢暑假作业事件”,难言有真正的“大结局”。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