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笑里藏刀”的深刻|荔枝影评

2024年02月13日 11:44:27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十条》是张艺谋继《坚如磐石》之后,又一部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必须承认,70多岁的张艺谋依旧保持着惊人的勇气和旺盛的创作力,他将一个关乎“法”、“理”、“情”的巨大难题,再次推到了我们眼前。

如果说,30多年前的《秋菊打官司》唤醒了普通百姓对法律的认知,那么《第二十条》所呈现的,则是对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坚守与维护。

这两部电影的最大区别是,一心想要“讨个说法”的秋菊,在强大的戏剧设定中,实现了一次理想主义的罕见胜利,而本片中的男主人公——在基层“挂职”的检察官韩明,却不再是张艺谋镜头中最为典型的“一根筋”式人物。在这个“社会化程度”极高的角色身上,你可以看到众多职场人的影子,折射出的是让人百口莫辩的现实困境。

与多数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中年人一样,韩明早已不再是那个宁愿接受处分、也不愿让正义低头的大学生,而是变成了一个善于周旋职场的“油子”。尤其耐人寻味的是:作为法律从业者、公安执法人员的妹夫,他在遇到棘手问题时,“理”与“法”在其解决方案的排序中永远靠后,人情关系往往占据上风。或许,这正是某种社会切面的真实映照。

这个并不完美的人物,让《第二十条》的故事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处在“混沌中年”的韩明,因为三个大问号的逼近,而逐渐审视起这身制服的重量——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的司机,为何会遭遇如此悲惨的人生?惨遭恶霸欺凌只为保护妻女的男人,何以成为杀人犯?为阻止校园霸凌挺身而出的少年,为何要向霸凌者道歉?当好人因公义的缺席而被践踏,当法律因权力的压制而被漠视,每一个旁观者的每一次失语,都在让世道滑向四处漏风的境地。

从表面上看,《第二十条》是一部烟火气十足的喜剧,导演彻底放弃了风格化的电影风格,转而以最朴实的影像去呈现故事,其浓重的生活化质感,很容易让人想起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底线》,两者都是以若干案件的交织来构筑叙事结构,信息量庞大。但《第二十条》的主题更为聚焦,即便全片融入了海量笑点,可纵观全片,三个案件的有机交融和法理上的精研探微,还是把《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阐释得振聋发聩,余味不绝。

有种声音认为,《第二十条》摆问题的篇幅要远胜于解决问题。换句话说,那些被一直苦苦追寻的正义,似乎都在过于“高效”的叙事中被搞定了:聋哑村妇的坠楼促成了案件的急速扭转,被校领导包庇的校园小霸王很快便无可遁形,公交车司机死去之后得到了应有的荣誉。这一切,就宛如那些被剪碎的短视频新闻标题一样,“结果大快人心”。

事实上,影片如此处理无可厚非,因为它的终极意义本不该停留在这些结果上。真正令人深思的,是人们在获得这个结果的漫长过程中,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以及这些代价给权力拥有者、法律执行者带来了怎样的警示。亦如韩明在听证会上所表达的那样,他们不只是在办案,而是在办别人的人生,人们绝望的不是法律,而是“法”向“不法”低头。

《第二十条》是一部规模甚巨的群戏电影,被戏称为《狂飙》《漫长的季节》《人世间》等剧组的“团建”。然而,和张艺谋以往任何一部倾向于“数星星”的商业片不同,你并不会感到任何一张熟脸在片中“插科打诨”,给故事的沉浸感带来干扰。这一点,得益于影片缜密的结构、饱满的情节,以及无限趋向于真实的人物设定。因此,在完成度上,它比公映版《坚如磐石》更高,至少,我们可以从电影中看到主创们相对完整的表达。

作为在春节档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做到了喜剧与正剧的平衡。尽管个别桥段乍现小品的影子,角色之间的一些拌嘴稍显繁复,但并不影响其产生笑中带泪的观影效果。当然,除了笑中带泪,走出影院时,或许还有一种非常难得的深刻,会始终萦绕在你的脑海——这是“笑里藏刀”的张艺谋,贡献的又一部可以留给时间的电影。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