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春节焦虑”从何而来?|青年说

2024年02月06日 18:01:57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话题“过年时的体面文学”冲上热榜。

所谓“体面”,指的是年轻人过年回家以诙谐而又不失礼貌的“废话文学”应对亲戚们的连环追问和“考察”。从支支吾吾到怼言怼语,从已读不回到已读乱回,尽管年轻人的“满级语录”逐年进阶,但亲戚们的“关怀”和“好奇心”逐年不减,一年一度的话术表演“体面”来袭,而妙言妙语的年轻人们却不由地攥紧了心,这年是过得心惊胆战!

“春节焦虑症”共分为五级——“一觉睡醒发现客厅坐满了亲戚”,“当亲戚的熊孩子走进我的房间”,“七大姑八大姨催婚、相亲、拜年”,“当亲戚开始炫耀自己孩子的成就并把目光转向你时”,“被爸妈逼着和不熟的亲戚敬酒”。除此之外,各类《走亲戚必胜指南》层出不穷,“见招拆招”主打“糊弄”文学,“声东击西”不料出奇制胜,“隔岸观火”转移目标,“低能高效”装傻充愣……当大家认为这些只是玩梗的时候,有人却真的因为要过年产生各种不适,患上了“节前恐惧症”。过年似乎成为了一个年终总结,对个人一年的学业、工作、生活进行盘点与比较,由此被当成评价主体。

年轻人的春节焦虑从何而来呢?

年轻人意识边界被侵犯,“自我分化”不够成熟。对于18-25岁的年轻人而言,正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时期,边界意识建立起来后十分敏感,而父母和长辈还是会惯性地侵犯这个边界。加之家庭没有很好地完成“自我分化”,当孩子长大成人,离家工作,与父母减少联系后,他们似乎可以离原生家庭的纠结远一些,不被父母的焦虑所影响,但实际上这只是物理距离带来的“情绪阻断”。单纯地“离开”并不能带来成熟的自我分化,每个人的内心仍然与原生家庭捆绑在一起。

年轻人内在匮乏感难以排解,幸福具象化标准过高,自我期待与社会期望难以契合。对于春节,人们总是期待丰富的宴席、好看的衣服、足够多的红包、有年味的感觉。人们总觉得时间还不够、钱不够、爱不够、乐趣不够,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即使把假期拉长三倍,也依然觉得还不够,因为内在始终无法安抚并接纳匮乏感。年轻人容易激活“我不够好”的痛苦体验,为不能满足别人期望或社会标准的预期而焦虑,陷入攀比炫耀的怪圈,即使长大成人,也被迫去攀比工作、业绩、恋爱伴侣和结婚对象。

当发现自己并没有活成世俗意义上的理想样子,就会陷入自我质疑——“我是否值得被爱”“我是否是有价值的”“我是否配得上更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当自己羞于展露、表达自我时,人们会抢着提问,让对方暴露生活的创伤面。年轻人之所以觉得过年压力大,是因为社交活动中的话语权似乎都掌握在年长者手里。亲友“善意”的催促,时常变成了隐形的“羞辱”,让自己在潜意识中去接受“我还不够好”“我永远不够好”的判决。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春节焦虑呢?

区分父母的焦虑和自己的焦虑。父母的想法和期待也很有可能是他们的焦虑,这可能是他们所处的年龄段自我实现的方式。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就可以将他们的焦虑与自己本身隔离开来。

拉开距离,保持边界。如果和家人做不到和解,那就拉开距离,保持边界,起码能让自己过得开心点。虽然不能改变他人,但可以努力过好自己。如果你厌烦于亲戚朋友的八卦拷问,也可以保持距离,让自己暂时远离春节期间的应酬和交际。

接纳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与平凡的自己和解,坦然面对命运给予的苦涩,接受生活的残缺,这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一个人的成长,就是接纳不够优秀的自己。你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为了按照别人的期望生活,没必要向任何人去解释自己,也不需要把自己和任何人相比。没有人是完美的,你要知道:努力地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你可以不优秀,你也可以不成功,但这不影响有人爱着你,也不影响你爱自己。(重庆大学 倪琳)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