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不愧是“龙的传人”,你会发现,逛个博物馆,那与龙有关的文博宝物,都是三天三夜说不完的。迎龙年,就先浅浅释放九个“龙”国宝,带你一睹为快,请接收这相当无价的一期推文——
九个“龙”国宝,
你亲眼见过几个?
碧玉C形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作为“龙的传人”,
不认识“中华第一龙”可还行?
这件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
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
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
躯体卷曲若钩。
这是我国龙形象的原始形态,
也是我国早期龙形态文物中的翘楚。
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一个小村庄,
村民张凤祥挖树坑时,
挖出一块“废铁”,带回了家。
一天,他7岁弟弟用绳绑住这块“废铁”,
拖在地上玩,玩着玩着,锈迹脱落,
“国宝”就这样接地气地露出了真容……
绿松石龙形器
—中国考古博物馆 藏—
这件龙形“超级国宝”,
由2300多片绿松石拼接而成,
尽管2002年才出土于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不过已被学术界普遍认定,
是华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图自@动脉影
在夏人的脑海中,这就是龙的模样,
12组菱形图案象征着龙的鳞纹,
绿松石和白玉组成鼻眼,
龙尾蜷曲,栩栩如生,
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
唐代·鎏金走龙
—西安博物院 藏—
这是一条器宇轩昂的“小细龙”!
背脊呈锯齿状,长尾拖后上卷,
全身刻画鱼鳞纹,
金灿灿的通体鎏金显得贵气十足!
而最富有生命力的——
便是那四条强健有力的腿,
主打一个可踏平万难的雄赳赳,
有它引路,前方灿灿,我们无畏。
图丨它的脊背和尾脊,就是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设计灵感之一。
唐代·鎏金铁芯铜龙
—陕西历史博物馆 藏—
唐代龙的造型,
没有刻板的程式,
这件铜龙身躯呈“S”形,
前肢挺立,后肢上扬,细尾前摆,
既俊逸矫健,又脱俗灵动,
好似一不留神,飞龙就要飞天而去。
有人赞它是力量与美的杰出代表,
有人夸它是唐代龙形艺术品的扛鼎之作,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这样讲述它的:
鎏金铁芯铜龙,飞天而降。
轻盈与厚重,飘逸与力量,定格在一瞬。
千年过去,风云已经万变,飞龙神色不改。
侧耳细听,它的泠泠龙吟,
正是古老文明的深沉回响。
青铜龙
—陕西历史博物馆 藏—
这是自秦而来的双龙,
呼啸、交缠、蛰伏,极有气势!
长2.3米,重75千克,
龙头略呈方形,身饰鱼鳞纹,
龙体中空,合铸焊接而成。
图丨人民网记者 邓楠摄
它或许是盛大祭祀时的礼器,
或许是巍峨建筑的装饰构件,
或许是巨型乐器的底座,
坎坷身世,不改其威严,
残缺身躯,掩不住气吞山河的霸气。
人物御龙帛画
—湖南博物院 藏—
这幅人物御龙帛画,作于战国,
我们先祖对生命奥妙的探寻,
就幻化在这浪漫的图景中:
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
画中男子,眼神坚毅,
着华服,佩重剑,
缰绳另一端,紧紧拴着一条巨龙,
巨龙昂首翘尾,身呈龙舟,
舟尾立鹤(凤),
舟旁还有一“锦鲤”随行,
一众乘风破浪,直抵永生。
南宋·陈容《墨龙图》轴
—广东省博物馆 藏—
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画龙杰作,
画家用粗劲的线条,
勾画龙身并以淡墨晕染,
仅在龙的眼睛及爪处施有赭色,
画面右下“骑元气,游太空”等字样,
与盘旋矫健、须目偾张的飞龙呼应,
将飞龙腾跃九天、叱咤风云、势震山河
的磅礴气势呈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绘画史上,
专门画龙的艺术家并不多见,
陈容,开创了水墨画龙的先河,
绘龙水平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画龙真迹传世不多,
此作是罕见鸿篇巨制,弥足珍贵。
金丝翼善冠
—定陵博物馆 藏—
518根金丝,直径0.2毫米,
走了八千多圈,成了龙鳞,
上万圈后,成了皇冠。
金丝翼善冠,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御用之物,
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皇帝金冠。
整重只有826克,
细细密密的金色丝线,
像轻纱一样薄、透,又如蝉翼般轻盈。
金冠的顶部嵌着两条金龙,
镂空的龙身,錾刻的龙首,
对着中间一颗填丝火焰珠,
仿佛只要一声霹雳,就要凌空腾飞。
工匠是匿名的王者,技艺登峰造极,
数以万计的缠绕、穿行、盘旋,
竟然难以找到接缝,宛如天降神物。
九龙壁
—故宫博物院 藏—
如果你去参观故宫的珍宝馆,
很难不注意到如此大气绚烂的琉璃影壁!
图自@动脉影
壁长29.4米,高3.5米,
壁上蟠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
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
将9条龙分隔于5个空间,
有逐火戏珠的,有龙尾前甩的,
有前爪击浪的,有腾挪跳跃的……
均似破壁而出,真真巧夺天工!
图自@动脉影
诸多迎合“九”“五”之数的设计,
充分强调着“九五之尊”这一身份,
着实体现了乾隆皇帝的皇权与审美。
紫禁城内的九龙壁,
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
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