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旅“内卷整活”,“讨好”“献媚”能帮旅游业吗?|荔枝时评

2024年01月19日 14:15:35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郁风

(作者郁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期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开始内卷式上分,各种花式整活。有的文旅局长出镜跳舞,有的找当地明星网红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喊麦——因我姓X喊麦爆火的喊麦作者,一天要录上百条文旅喊麦视频。更有地方为了吸睛出奇招,使出了美人计”“美男计

短视频领域一片热闹,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我姓X听多了审美疲劳,且喊麦词都大同小异,格式统一,听完不知道宣传了啥。美人美男计也被质疑媚俗,但质疑者反过来被当地网友抨击,评论区被迫关闭。一时间分不清究竟是文旅项目大战还是短视频流量大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生意已成共识。此前淄博、哈尔滨的火热也离不开互联网流量的加持。但问题在于,宣传流量与城市本身的旅游资源、服务水准、配套设施相辅相成,才能起到11大于2的作用。如果只是单纯吆喝,却缺乏实际文旅资源支撑,乍看起来赚了不少热闹,实际上却是观者甚众,应者寥寥。

如今,虽然不少人确实会因为刷了几条短视频,就心潮澎湃背起行囊来一次“特种兵式旅游”,但说到底,旅游仍然是一项需要时间、金钱、精力的高成本活动。哈尔滨的成功,在于其本身就是热门旅游城市,且交通便利,拥有独特的文旅资源底蕴,比如可以把哈工大开辟成一个景点,这是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的。互联网的宣传只是锦上添花,助其更上一层楼。反观文旅资源相对较少的淄博,在凭互联网爆火后逐渐沉寂,虽然说烧烤在冬天是淡季,但也说明只靠烧烤支撑整个旅游产业是难以持久的。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纵观各地的文旅账号,呈现出两个问题,一是同质化严重,没有展现自己的特色,也没有自己的宣传思路,几乎被网友、被流量牵着鼻子走。网友说什么就做什么,主打一个听劝,网友爱看什么就发什么,乃至和一些有争议的网红互动。这是一种急功近利,唯流量论、媚流量论的体现。

虽然说各地都想在这场流量大战中分一杯羹,有存在感总比没存在感强。但是,这样的宣传短视频,除了能博取一些账号关注和点赞外,对实际的旅游业转化能提升几何,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我刷到过一些文旅宣传视频,除了感到新奇、好玩之外,并没有对其宣传景点留下多少印象。本应重点强调的景点风貌,反而被一些常规宣传画面、宣传词一笔代过,形式重而实质轻。

如此下来,很多地方文旅账号,变成了披着蓝V的自媒体账号,账号数据、KPI得到迅猛增长,但对实际的旅游增长却有限,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另一个问题是,地方旅游资源、配套设施、服务水准跟不上宣传。流量和关注是拿到了,却没有几件拿的出手的过硬文旅产品。有的地方干脆以帅哥美女为噱头吸引游客,但真要看帅哥美女,还不如去北京三里屯和成都太古里。反观在这场流量大战中不响的上海,黄河路、外滩却人头攒动。

当然,一些老牌旅游城市的经济文化实力、历史底蕴是很多城市羡慕不来的,不过要想发展好旅游业,并不是眼见某些地方的成功就以为“发几个视频、喊喊麦跳跳舞”,游客就来了,还是要从旅游业的基础下功夫。一些用来拍视频、投流、请网红宣传的成本,不如用来打磨、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提升服务接待水平,完善交通、食宿、购物等配套体验。口碑来了,名气来了,自然会有游客,甚至会有游客、博主自主宣传。宣传需要官方账号的带动,但游客的自发宣传才是更重要的。

这场文旅流量大战不妨冷一冷,静一静,思考下宣传旅游业的初衷和根基是什么,找到更契合自己的宣传、发展之道。否则,可能只会变成网民茶余饭后刷视频的谈资,旅游需要民众用脚投票,而不只是用手点赞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