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压岁钱过高”的压力,让人情回归朴实|荔枝时评

2024年01月18日 16:22:4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伍里川

(作者伍里川,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有网民通过“领导留言板”向安徽省阜阳市市长反映,当地过年给孩子拿红包攀比严重,涨到最低200元,给农村老年人增加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烦恼。对此安徽阜阳官方回应称,压岁钱过高不但增加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攀比浪费现象,将引导大家理性看待压岁钱,避免其成为人情往来的负担。

这一消息之所以形成一波热度,在于关切了群众的痛点。笔者在阜阳所属的皖西北一带有诸多亲友,确实听闻那里的人情往来所费颇多,其间压岁钱标准暴涨带来的压力,不可小觑。有在外打拼者想念家乡却直言“怕回家”,就是“人情债”让人感觉吃不消。不要以为过年红包只是老人给家中孩子发的,亲情枝蔓延伸处,“压岁钱文化”皆有存在空间。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研判,作出改变,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

“压岁钱负担”的重灾区是乡村地区。乡村老人,经济来源往往不足,在养老费用之外省出一笔钱适当馈赠晚辈、加以祝福,已属不易。人为拔高过年红包标准,直接让老人捉襟见肘,尴尬之余更显辛酸莫名。况且,在不少家庭,老人所发压岁钱系由在外赚钱的子女提供,压岁钱的流转真相是家庭经济账本的书写,勉力保持收支平衡本是常人愿望,没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承受能力。一旦压岁钱开支如脱缰野马,对普通家庭的影响可想而知。到头来,“重磅红包”肆虐之下,人心反而落下嫌隙。

阜阳市文明办对这一问题给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将加强与民政、妇联等单位协作,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积极融入村规民约、借鉴外地做法。其中,以村规民约的方式倡导农村群众树立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直涉世俗人情的关键领域,体现了温和而坚决的治理态度。

地方政府部门把压岁钱这样的“小事”放在议事层面,既是对文明风气的重视,也体现了从细节之处着手,为群众减轻负担、造福于民的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

压岁钱问题似小实不小,移风易俗作为家国大事一直在深入推进。2022年12月30日,民政部召开全国婚俗改革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以专项治理为抓手,大力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在婚丧习俗活动中的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为婚丧习俗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聚焦过年红包攀比,是遏制农村攀比风的内容之一。落实国家层面的要求,打造温馨舒适的“人情环境”,地方政府部门责无旁贷。由于此类议题难免涉及私域边界,处置起来的难度非常考验地方政府部门的治理智慧,也正因如此,才更显出治理的价值。就世俗文化格局而言,没有“天生如此”、不可撼动的道理,尤其是在外在因素对本地民俗进行了干预的情况下,正本清源是题中之义。

压岁钱标准暴涨,并非乡村老人自我推动,而是受到某种奢靡“时风”冲击的结果。这一“时风”既由网络上的浮躁风气所催生,也自城市地带吹拂而来。当然,农村传统社会结构的重构也引发“人情投资”观念的变化。种种因素叠加,使得攀比风越来越浓。对此,必须针对源头性问题予以破题。围绕普遍性、共性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形成样本意义,尤为关键。河北“红白理事会”刹住农村攀比风、阜阳寄望于农村基层组织自治之效,是值得关注的例子。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从遏制过年红包攀比风着手,倡导人际关系新风尚,也有赖于个体承担起更大责任。在人情攀比的深度氛围中,个体力量确实显得微小,但如果个体皆能理性而为,对不良风气说“不”,则是对政府治理的积极呼应,其效果不可小视。农民日报报道过,某地有村民主动不收他人的人情礼金,在村内产生不小的震动。笔者亲人在回皖西北给老人过90岁大寿时,节俭而热情地招待亲友,且不收分文礼金,传递出浓浓新意和善意。办大事“不谈钱”,彼此感情更深厚了。

情义表达的内核是“朴实”。广东等地流行“十元红包”,便是很赞的例子。无论是不收礼金还是“十块八块意思意思就行”,都是对自我价值观的坚持,也是对攀比风气的自觉抵制。这并非做不到,关键看有没有这份意识、这份决心。试想,如果家家户户都能这么做,何愁红包负担不减?何愁“重上加重”的恶性循环不消?这虽是漫长过程,也值得期许。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