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轮回中总是会有惊人的巧合。
100年前,即1923年12月10日,胡适先生在南京东南大学做了一场演讲,经由他人整理成文字之后,形成了一篇引起巨大反响的文章《书院制史略》。
100年后,即2023年12月29日,北京、江苏、安徽、浙江、山东、辽宁、河南、四川、陕西、湖北、广西等地的专家学者,要么提交电子论文,要么不顾舟车劳顿赶来南京,出席在钟山风景区东苑宾馆召开的“钟山书院创建300周年学术研讨会”。
横跨百年的两个场景,一个人和一群人,都为书院动之以情。
研讨会现场
钟山书院,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化精神的养成之地,它的力量与厚重,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这批与会人士,可谓是钟山书院寻路觅渡的人。
其实,百年来恢复钟山书院文化传统,成就钟山书院文明道场之声,一直不绝于耳。在新时代、新环境中推动钟山书院向前发展,赓续历史文脉,发掘传统书院的现代功能,重塑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格,成为研讨会形成的共识。
旨在贯彻落实《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而举办的这次研讨会,由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山陵园管理局指导,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主办,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中国科举博物馆协办。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中共南京市委原常委、副市长许慧玲,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夏涛,南京市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曹劲松,中山陵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汪东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汤林平、中山陵园管理局原局长王鹏善、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戴中礼等,以及在宁高校学者、史学研究专家等相关单位代表出席研讨会。
许慧玲与会
汪东明致辞
会议围绕“钟山书院的历史沿革及学术成果”“钟山书院与桐城学派”“钟山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书院教育与人才培养”“传统书院的现代使命”等议题展开。罗一民作主旨演讲,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方宁胜等10多人作了主题清晰、立意深远的交流发言。
汪东明局长致辞时说,钟山风景区与钟山书院同以钟山为名,既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对钟山有着共同的情怀和景仰,事实上景区与书院在文脉上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钟山风景区是南京的文化高地,一代代景区人始终以担当钟山文脉的传承者为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
曹劲松致辞
曹劲松主席致辞时说,如何推动一座城市在现代文明的建设过程当中,把历史文脉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学术研讨是一个方面,怎样让它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与数字化技术、文旅融合创新相结合,也是重要的一面。对历史文脉的挖掘梳理,要进行文化的对话、专家的对话、学者的对话、智库的对话,来形成中华文明在现代发展进程中影响力的提升。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成祖明教授,受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委托,主持研讨环节。
罗一民谈“张謇与书院文化”
研讨会的发起人戴中礼,说话声音响亮,常常给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印象。很多天前,他约请罗一民与会作主旨演讲,得到对方确认后,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松弛下来。因为,罗一民谈“张謇与书院文化”在互联网上很火,演讲邀约应接不暇。
戴中礼确定了主旨演讲人,研讨会就有了先声夺人的气场。
罗一民的经历有些特别。1999年11月至2011年4月,他在南通工作,曾经担任南通市市长两年、市委书记近9年。主政南通期间,弘扬张謇精神,以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为抓手,全面促进南通现代化事业。
如今的罗一民,以一位儒雅谦和的学者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其所著《开路先锋张謇》一书,是他研究张謇的理论结晶。
罗一民认为,张謇与传统书院的深厚渊源,促使他对书院文化有着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他一方面认可书院在教书育人、学术研讨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清醒看到书院与现代教育相比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因而,他对书院文化总体上是持“扬弃”的态度。他主张在传承中革新,在革新中升华。他倡导和力推书院在新时代里彻底转型蜕变,但他对书院文化中的精华却始终没有抛弃,甚至于在兴办新式教育时,还在有意无意地传承融合。
罗一民主旨演讲
“大家知道,中国的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和文化传播模式,起源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而书院文化的发端,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家塾私学,到诸子百家的聚徒讲学,百家争鸣,到汉代的今古文之争,盐铁之辩,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精庐、精舍’的讲学争鸣,都有明显的书院会讲论辩风貌。中国的书院文化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罗一民说。
学术演讲,对罗一民来说,已习以为常。但这次演讲安排在下午14:00开始,他提前两个多小时来到现场,温文有礼地和工作人员打招呼,熟悉环境,调试课件投影效果,严谨可见一斑。
从这个细节,我们似乎看到了他从官员到学者走过的历程。
罗一民把梳理分析张謇与书院文化的特殊关系,作为了解张謇、了解书院文化的切入点,有故事、有细节,引人入胜。
他在叙述中还特别强调了“我们今天如何传承书院文化”,提出“将古代书院中的优秀精神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观点。他认为,当下,在古代书院销声匿迹了100多年后,全国各地又出现了许多“书院”,包括他和刚刚去世的蔡玉洗先生等人,曾在海南创建的“白鹭湖书院”。这些“书院”,已远远不是古代和张謇时代的书院,更多的只是借“书院”的名义,做一些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
任雪山发言
所以,他认为一个书院要办得好,就如当年梅贻琦办清华大学时所说,大学不光要高楼大厦,更要大师。张謇当年读书进修的几个书院都在这方面堪称一流。姚鼐、章学诚、张裕钊、薛时雨和吴汝纶,包括张謇本人,都是国学大师级的人物。远点说,朱熹、陆九渊、程颢、程颐、王阳明,正是这些著名的大师成就了中华的传统书院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文化上的新高地。
“我们今天办书院,同样离不开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传统书院中重求真务实、重学以致用、重刻苦打基础、重‘百家争鸣’、重‘师友交流传承’、重国学传播、重不拘一格育才、选才,等等,永远都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罗一民语气坚定地说。
传统书院的现代使命
研讨会征集论文工作始于数月前,一石激起千层浪。
至会议启幕,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刘亚轩的《钟山书院的出生证:雍正版〈钟山书院志〉》、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任国征的《钟山书院精神助推桐城学派话语权传播》、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郭杭伟的《复兴中华书院,探索致圣之路——以石洞书院为例》、沈阳师范大学杜佳佳的《传统书院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教育的现代使命研究》等数十篇论文汇总到了一起。这些论文选题各异,观点纷呈,有对书院史料、人物的考证,也有击中书院发展痛点的思考。
濮小南发言
坐进会场的与会人员,每人获赠南京出版社年头出版的书籍《南京历代书院》,作者濮小南是“品读南京”丛书撰稿者之一。在11位发言者中,濮小南是唯一操着一口南京方言作交流的人,让天南海北的与会者兴趣盎然。
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丁恒、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方宁胜、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孟义昭、南京大学教授周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叶文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东南大学现代诗汉诗研究所所长王珂、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徐天成、合肥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任雪山、安庆师范大学教授黄文瀚、陕西师范大学博士邱卓先后发言。大家不谋而合地认为,现代书院建设要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书院复兴,重在挖掘精华,贵在转化创新。
丁恒(右)发言。左为孟义昭
方宁胜发言
叶文举教授在《南京钟山书院:清代江南学术重镇》中说,钟山书院对桐城派的最后定型与发扬光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执掌钟山书院时间最长的姚鼐,最终在书院确立了其桐城派集大成者的地位。
叶文举发言
王振羽副总编辑在阐述《书院云何号钟山——写在钟山书院创办三百年之际》论文观点时说,钟山书院掌门人多术业有专攻,历任院长或大儒,或名流,学问扎实,文采风流,其人生经历,也多有创办学院的具体实践。这些山长院长多能与时俱进,敏锐感知时代颤动力图有所改变。
王振羽研究史学,既激情澎湃,又心细如丝。常常在学术研讨交流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成为一个为研究史证而执着的鲜活个体,这次也不例外。以至于主持人婉转提示他“控制时间”,引来一片会心的微笑。
王振羽发言
周凯发言
周凯教授现挂职山东曲阜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从基层实践中走来的他,在《传统书院的现代使命》中谈到的观点更接地气,“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国内各种名头的书院数以万计,超过明代书院数量的总和。多数书院挂的是书院之名,干的是商务活动,这是当下书院之怪状。有些地方政府也希望能把书院文化内核提炼激发出来,进一步带动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的发展,但做得比较单调,且没有活化。
他认为,就钟山书院而言,如何与“世界文学之都”相呼应,是一道命题;其次,书院在挖掘、更新、转换以及运营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新思维、新手段和新的组织方式来推进;再就是以钟山书院为代表的这些书院的主题,在众多的文化遗产过程中怎么样能够发出不一样的光彩……都值得研究与思考。
邱卓发言
邱卓博士在《钟山书院与书院机制的现代启示》中认为,钟山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辐射于江南地区,深耕于江苏与安徽两省,更有利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品牌。在学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地缘联系,它对地方文化的接受并不是停留于纸面的,而是立足于地方民俗传统与文化倾向的,是立体的、以人为本的。因此在钟山书院所形成的学术群体更容易具有凝聚力和延续性,它是一种试图将地方文化诉求融入主流文化理念的成功尝试。
“钟山文学馆”呼之欲出
岳麓书院、筼筜书院、武夷精舍、象山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等知名书院在办院实践中探索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为钟山书院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汪东明局长出席研讨会,敬重眼前这些意气风发的学人,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这个研讨会应验了“历史把讲台还给了它的主人,知识总要由知识者传承”这句名言。
与会者汤林平研读资料
与会者专心聆听报告
汪东明说,钟山书院名曰“钟山”,既是先辈对钟山地位的一致认可,也是对钟山文脉的一种继承和弘扬。钟山见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千百年来的“诗情画意”,南朝审音文士与善声沙门在这里合作发明“四声”,推动了中国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关键转折;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这里完成了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律学大师僧祐在这里完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目录《出三藏记集》;编纂我国最早的古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常在钟山主峰太子岩和玄武湖梁洲读书著述,此后的颜真卿、李白、王安石、苏东坡、宋濂、徐渭、焦竑、顾炎武、赵翼、章太炎等等,都与钟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会者留影(主办方供图)
钟山风景区是南京的文化高地,专家学者聚首此地,呼唤钟山书院归来,力求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钟山所承载的千年文脉。
对与会者来讲,没有比“钟山文学馆”呼之欲出而更能让人振奋的消息了。
汪东明介绍,大约再过两个月,梅花进入盛开期。届时,在一年一度的梅花节上,一座“钟山文学馆•刘勰与文心雕龙陈列馆”将在定林山庄建成开放。钟山文学馆将通过陈列展览、文化体验、学术交流、研学互动等场景,发挥研究、展示及教育功能,为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搭建传承钟山文脉的学习交流平台,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钟山文化高地、文学基地和研学阵地。
在互联网沸腾的时代,网上书院层出不穷。比如由南京大学学者创办的线上群学书院,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提出了“从生活抽身,来这里思想”的声音。
这种线上线下对于书院的延伸,重新发现“书院”传统的现代教育价值
部分与会者参观“惜抱轩”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国学和传统书院是天然的搭档。书院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精神的养成之地,传统书院可以为国学提供最佳的传播场所,而传承国学也可以为书院重新注入生机。传统书院不应该只是文物古迹,更应该是活的文化载体。
朱熹曾为白鹿洞书院写过一副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对中国人来说,天地和圣贤都是不可磨灭的。
文化自信是立国之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就要守护中华文化的母体。如今,书院的故事,已经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幻化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印记。无论书院的形式怎么改变,“士志于道”的书院精神,历经千年,依然始终如一。曾经绵延的历史文脉,终将续写华章。
30日上午,出席研讨会的嘉宾前往南京夫子庙、老门东,参观中国科举博物馆和历史上桐城派领军人物姚鼐的书斋“惜抱轩”。
撰文/梁平 摄影/范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