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瑖
即将步入2024,又是一个按照“惯例”该浓墨总结、展望新年的时刻。
但我实在忐忑,并非没有精彩与缺憾,但如果平日“三省吾身”,想必现在也不会像博尔赫斯笔下那个剧作家赫拉迪克,希望时间就此暂歇,容我重新打磨过去一年自己的故事。
当然,与其在时光长河里“刻舟求剑”,只要乐意进入大数据的温柔乡,总结和展望也不是难事。今年的热搜、热点、热词、热文,有些是波澜壮阔、波诡云谲,有些就是些爱人错过、爱豆说过,它们不知疲倦地填补我的每一分闲暇,编织起我社媒环境的庞大茧房,辛苦了。作为“信息恐慌”堪比“本领恐慌”的新闻工作者,本着所见即参与,讨论即代表的精神,这些深度推动我日常生活内外循环、左右我情绪阴晴的热搜、热点、热词、热文们,无疑是我今年的最大拱火者,明年有缘继续对线。
还有手机上的各类“总结大师”。今年在多少个城市点亮了“宝藏店铺”,为“绝绝子”“多少次来只为这一口”的美食冲动了多少回,哪一天的凌晨3点还就着“网抑云”的评论亮起孤灯,我早就记不清了,但哪怕宠幸最少的App也能从碎片般的使用痕迹中堆砌起我完满充实的性格特质,精挑细选的修饰词笃定地和我说:看,这就是今年的你。如果说,对于星座的依恋,是源于巴纳姆效应,那些模糊而普遍的描述让人产生“这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错觉,那么互联网时代了,我用大数据量身打造的炫酷赛博人设好像在朋友圈更拿得出手一些?
在码字时,一个朋友正巧和我说起,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在修一本嘉庆年间的抄本古籍——“第一次像视频里一样热水洗书!”“一定要放一张即将完工的照片!”“很快就要修完啦!”不由得想起艾米莉·狄金森的那句话:“永恒由每一个当下组成。”这种发自肺腑的兴奋太有感染力了,好像没有什么能阻止她对于明年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美好想象。
“修复前的样子”
“快要修完啦”
不过回过神来,这可是一段“双非会计专业毕业四年后,毅然辞职考研成功进入到某985高校学习古籍”的年度总结。从与数字打交道,到发誓成为古籍修复师,不仅是我,这恐怕是数据都难以预测的魔幻行为,但从不被定义的“人设”中,是那种遵从自我、幸福自洽的憧憬——就像明年,似乎我终于可以放一场盛大如小时候的烟花了?
站在2023年的尾巴,我很难想象,那些今年被数据和流量加冕的热词,2024年底再说出时会是怎样的羞赧和土味;我也没法预测,那些脑海里窸窣作响的思绪,会不会就像《星际穿越》里展示的一样,是未来对我当下一次不易察觉的提示。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遍历人生甚至预测未来的工具,但在用自己哺育大数据的同时,我们如何抛开数据羁绊,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到遵循的方向?
写至此处,不由联想到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主人公唐志军和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宇宙“白日梦”,虽然无人理解,也无人理会,但他依旧虔诚而笃信地求索自己的“伟大事业”。他为坏了的电视机创作了一句名言:“这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在漫天数据的雪花中,我们也该听一听自己内心宇宙的声音。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