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囿于轨道,却也无需神化旷野|青年说

2023年12月27日 17:39:4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妈妈,人生是旷课哦。”“妈妈,人生是旷工哦。”“旷妈,人是野生的哦。”……最近,小红书上出现了一系列“旷野文化”的二创。类似的摸不着头脑的话语,搭配上伫立在前往旅途的高铁橱窗上的毛绒玩偶,年轻人似乎短暂地“魂穿”其中,披上马甲,成为了最真实的自己。

图源社交网络

提到“旷野”,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熟知的那“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最初诞生于电影《普罗米修斯》当中。而“旷野”在电影中的含义,更多指的是人类面临着被外星人摧毁的充满未知的命运,并非我们现在所赋予其的“自由、美好”的想象涵义。但眼前繁重的现实、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年轻人对“旷野”的向往愈加强烈,俨然已将其当成心中的“理想国”。

渐渐地,“旷野”这个词似乎被打上了标签,成为了与“轨道”对立的概念,脱离了最初关于“生命辽阔”的想象。我们习惯性地将学习、工作、考研、考公等重复性的、循规蹈矩的生活当成“轨道”,而辞职、旅游、旷工旷课似乎就是那无拘无束、充满自由的“旷野”。然而,我们却忘记了,“旷野”这个词似乎太美了,美得让人忘记,放弃现有的“轨道”之后,面对的除了草原,还有可能是荒郊野岭。

实际上,“旷野”背后,可能也有我们难以承受的责任与代价。搭上航班飞往冰岛或者澳洲,再不济也是新疆西藏,一些人打着“寻求旷野”的旗号,本质上却是将“旷野”的概念偷梁换柱。别忘了,他们之所以如此“勇敢”,离不开背后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若我们不顾一切去追寻“旷野”,在短暂的快乐麻痹之后,却可能需要承担更大的痛苦,最终走向另外一条“轨道”。

因此,我们无需再神化“旷野”,“旷野”和“轨道”的意义,是由我们赋予的。与其纠结留在“轨道”还是追寻“旷野”,不如勇敢面对现在的每一个选择,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可能性。毕竟,“人生是旷野”不是听两句鸡汤就不顾一切地追求所谓的“自由”,而是告诉我们,既要有勇气去面对平平淡淡的一生,也要有勇气走向平淡以外未知的可能。

一言以蔽之,“轨道”虽然是限制,但也是抵达目的地安全快捷的方式,“旷野”虽自由,却也面对着迷茫与未知。很多人想要从“轨道”中跳脱出去跃入“旷野”,却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另一条“轨道”。因此,我们不必囿于轨道,却也无需再神化旷野。不如仅仅去感受“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这句文字给予我们的独特力量,走出被定义好的框架,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重庆大学 于倩倩)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