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考验高校现代管理能力|荔枝时评

2023年12月19日 15:47:0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土土绒

(作者土土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在社交软件发布文章,称自己通过“跨栏”入校,并且发问:“这种刷脸出入校的闸门,什么时候拆除呢?”一时间,“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的问题再次摆在公众面前,引发热烈讨论。

其实,这是个老问题了。关于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这几年来屡屡被提出,屡屡引发热议。不过,在讨论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开放?对于一些人来说,大学校园开放指的就是大学不设任何门禁,公众可以随意出入。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校外人士有条件地进行预约登记,得到批准后进入校园,也是开放。不同的“开放”观念,体现的是人们对大学校园的不同期待。但“开放”观念的模糊,也使得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含混不清。

然而,无论如何,有一点应该是共识,那就是——大学校园不应该完全封闭,闭门造车对大学来说有害无益。一方面,大学具有公共性,除了服务本校师生外,也应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各种设施向社会开放,例如,政府机关的食堂、停车场在节假日向公众开放,企事业单位、学校的运动场地在闲暇时向公众开放,甚至一些单位的会议室也接受公众的预约使用。那么,作为本该具有开放精神的大学,就更不该将公众拒之门外,自我封闭。

另一方面,大学之“大”,应体现在兼容并包、开放互动上,而不是体现在闭门造车、自我保护上。已经有无数案例证明,高校之间交流频繁,不管是学术交流还是非学术交流,都能带来新鲜的空气,促进学校各方面发展。笔者读大学时,经常有校外人士来教室听课,课后交流发现,他们的学识和水平未必比在校大学生差,很多见解反而能给我们提供启发。这又何尝不是校内外交流的一种良好模式呢?

清华大学参观预约平台显示 近期均无法预约参观

那么,现在的高校是否可以回到过去那种“不设防”的开放状态呢?也不可一概而论。毕竟,时移世易,很多情况都跟过去不一样了。比如,在笔者读书的时候,从没听说哪所大学成为“风景名胜”,而现在,拥有灿烂樱花的武汉大学成为全国知名的“景点”;再比如,在过去,“研学”热还未兴起,想去大学校园逛逛的人还是少数,而现在,知名大学普遍“一票难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对校外人员入校做出一些限制或管理,也可以理解。

当然,这么说不是在“和稀泥”,而是说:大学校园应该开放,但如何开放不该“一刀切”,而应根据各所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应对。比如,人流量“季节性”比较强的武汉大学,可以在“樱花季”实行更为严格的入校管理,甚至可以售卖门票以限制人流,而在其他时候则适当放宽入校限制。再比如说,访客压力不大的高校,完全可以解除门禁,与社会共享校园,而特别“热门”的大学,则可以实行预约制等模式,或者划定开放范围,推荐参观路线等,引导游客有序参观。

实际上,这非常考验高校的现代管理能力。今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安全保卫处处长江存余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表示:“大学当然应该开放。开放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开放带来的问题,而是管理不善导致的。”封闭或许能减少大学管理成本,但管理不便不能凌驾于开放之上,大学应适应校园开放带来的管理难度,要在开放中倒逼提升精细化的管理能力。现代大学管理者应有这样的气魄和能力。既要让学生和老师安心进行教学、科研,又要敞开怀抱欢迎公众的来访,如何在本校师生与社会服务之间取得平衡,高校还需不断探索。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