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北京商报报道,在今年《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之后,市面上泛滥的生鲜灯显著减少了,但是,在电商平台,生鲜灯的功能变得丰富且隐蔽,由原先的单色灯具演变为可多种颜色快速切换的“神器”。
“变色生鲜灯”的出现,本质上还是“障眼法”。在以往的生鲜市场,不少商家使用单色生鲜灯影响生鲜食品的色泽性状,以干扰消费者的正常判断。《办法》出台后,商家和电商平台“各显神通”,有的商家表面上更换了白光灯,却在商品下垫了一层有色塑料,经过白灯照射后依旧会起到变色效果;电商平台出现了可在白光和其他灯光之间变换的“变色生鲜灯”。障眼法的“创新”看似是商家和平台对监管政策的应对之策,实际是通过升级“障眼法”,试图钻政策“漏洞”,损害消费者权益。
约束生鲜灯有其必要性。生鲜灯会掩盖食品的真实形态和质量,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我国相关法律也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而生鲜灯的迷惑性会让消费者在风险之下购买生鲜食品,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商家不应知法犯法,平台也不应推波助澜,加剧这一市场乱象。
经营者出于对销量的考量,使用一定的促销手段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促销手段应在合理、合法的限度内进行,进一步而言,质量才是提升产品销量的核心。脱离了生鲜灯的生鲜最终也会与消费者“素颜相见”,生鲜产业的经营者只有保证产品质量,才能为产品档口积累好的口碑,让自己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要真正解决“生鲜灯”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发力。生鲜经营者应明晰自己的责任,将目光放长远,把注意力集中于产品质量上。相关部门要打破由生鲜灯形成的产业链,加大对违规生鲜档口的查处、打击力度,对售卖“变色生鲜灯”的电商平台严格监管,同时积极拓宽市场举报途径,让消费者参与到监督中来,进一步将政策落实。
“变色生鲜灯”并不是商业良机,相反,它给生鲜市场和相关平台敲响了警钟。“障眼法”并不是生鲜产业的创新法,只有脚踏实地,以品质取胜,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重庆大学 孙予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