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愤怒的海》:在争议中探寻人性困境|荔枝影评

2023年11月26日 10:55:3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半辈子

(作者半辈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娱评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谈论《涉过愤怒的海》之前,我们需要说说复仇戏。

作为最原始的戏剧动力之一,“复仇”在类型片中,算是用滥了的剧作法。很重要的一点,在复仇故事里,观众是有安全感的。这种心安理得的感受,来自暴力的合法性背书——复仇是为了家人、为了爱和正义。

在《涉过愤怒的海》里,黄渤扮演的老金,也有天然的暴力合法性——他的女儿被残忍杀害,这个复仇动因无需展开,观众会下意识地接受。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导演曹保平的做法,是利用类型的剧作方法,却用反类型去提出挑战。这本可以是一个爽快的复仇故事,但是主创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埋下了类型的主线,却结出了反转的果子。

代入到老金的视角,复仇的动因熊熊如火,刺向女儿的十七刀,让身为父亲的他感同身受。善于在罪案片中挖掘人性的曹保平,却给出了更大的人物困境,在他布置的类型主线里,老金发起了残暴的复仇,但也找到了残忍的答案——原来刺向女儿的第一刀,恰恰是身为父亲的自己。

这是故事的里子,早在曹保平导演的前作中,我们就能看到端倪。在导演的视角里,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两代人更接近权力关系,而非爱的关系。孩子之于父母是宝贵的,却缺乏人与人平等的情感联系。

在故事的表象,是老金发起复仇,寻找凶手,但在故事的内里,也是老金在寻找原因,这个原因最终指向了自己。你看,在老金的眼里,他的复仇寻找到了两个答案。表面上来自仇恨,但骨子里找到了自责。

这让简单的愤怒,变得面目模糊起来。到最后,复仇并没有消解老金的仇恨,残忍的答案指向了自己,更像是不懂孩子,不懂爱——愤怒的根因是无能。

这是更深一层的挑衅,曹保平粉碎了老金和观众的安全感。在中国式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愤怒,其根因是对自己的无能狂怒。剧作中的宿命感,也就来源于此。所谓的复仇成了笑话,就好像刺出去的刀,最后指向自己。刺出有多狠,也就有多疼。

在这样的主题下,我们才更容易理解老金这个角色,乃至黄渤的表演。在观感上,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黄渤,他不是简单的“好不好”,而是溢出银幕的“不舒服”。

曹保平的戏,向来善于“压榨”演员,他需要演员跳出表演,使用本能,甚至使用动物性的反应。用黄渤的话,导演把演员循规蹈矩的技巧全部打碎,把演员的安全感打掉,“真正切开皮肤了以后,露出了血肉才开始是他要的东西”。

血肉是不美观的,不技巧的,也不安全的。老金这个角色,他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他是复仇的人,但揭开底牌我们才发现,他也是被复仇的人。

苛刻一点说,黄渤尽力了,甚至有点过头。整部戏的表演很不像他,也不像什么演技派,更像是被激发了野兽似的本能。演得不舒服,看得也不舒服,而这恰恰就是导演的意图,击垮类型故事去“冒犯”观众。

相比之下,曾与曹保平合作过《李米的猜想》的周迅,就更显得游刃有余。周迅扮演的母亲景岚,不去铺陈人物的多个切面,就是母兽护子的一路决绝。在景岚与老金的交锋里,曹保平让他们回归动物性的正面冲突,这两个人物野兽般的共性,甚至让人物之间滋生出暧昧的气味。

在曹保平的“灼心三部曲”,乃至作品履历里,我们能看到一条清楚的线。故事的复杂性在减少,但是人物的复杂性在急剧增加。《涉过愤怒的海》当然是风格化的导演作品,无论从剧本、表演、拍摄等等,都服务于导演的创作意图。

在电影海报里,导演打出了“建议十八岁以下观众谨慎选择观看”,这也是导演创作意图的一部分:尝试用建议的方式,主动选择观众群体。

在我看来,这样的主动选择,主要原因倒不是尺度,而是主题的挑战性。曹保平和演员们,选择了一种挑衅的创作方法,它会冒犯观众,带来争议,但这或许恰恰是创作者应有的坚持。

最后的话,如果你期待一部复仇题材的商业类型爽片,那么《涉过愤怒的海》肯定不满足要求。这部电影不满足于讲好一个类型故事的限定,想要探寻更复杂的人性困境,它的观影体验注定不是简单的、愉悦的。如果你期待罪案片在中国式父母的题目下走得更远,那这部作品不会让你失望。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