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镌刻在苏州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新老苏州人的情感与记忆。
平江路 摄影:陶老师
平时习以为常,无数次经过、走过、看过的道路、街巷、桥梁名称都是如何来的呢?奇特的名字之后又有怎样的文化渊源与深刻的寓意呢?
近日,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6部门联合公布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共157个。
其中,苏州10个街路巷地名、24个古桥梁地名入选,上榜总数全省最多,一起来了解一下部分地名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吧。
一、街路巷地名
姑苏区:干将路、观前街、平江路、山塘街、桃花坞大街、吴趋坊、相王路、专诸巷
常熟市:言子巷
昆山市:三贤街
二、古桥梁地名
虎丘区:行春桥、越城桥
吴中区:宝带桥、香花桥、炙鱼桥
相城区:凤凰桥
姑苏区:钓桥、枫桥、皋桥、吉利桥、乐桥、觅渡桥、山塘桥、望星桥、乌鹊桥、吴门桥、苑桥、寿安桥、思婆桥
吴江区:垂虹桥、三里桥、思本桥、安德桥
太仓市:州桥
平江路
平江路,乾隆《长洲县志》学宫图中,标作“平江大路”,宋时苏州称“平江”,取名缘于此。
平江路周边文物荟萃,历史文化气息浓郁,名人故居、旧时宅第、祠堂、博物馆比比皆是,有耦园、蕙荫园、洪钧故居、潘祖荫故居、状元博物馆(潘世恩故居)、苏肇冰故居、顾颉刚故居等;还有小河、小桥、小巷、牌坊、古井、古树等众多古城风貌遗存,尽显“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韵。此外还有各色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碑刻、石刻胜迹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山塘街
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始建于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期。唐宝历元年(825),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由阊门外护城河直达虎丘山麓),便于行舟,这条直河便称山塘河。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长堤,长堤宽阔成路,也直通虎丘。
山塘街自中唐起便是苏州繁华之地,明清时更有“商贾鳞集,货贝辐辏,襟带于山塘间,久成都会”之说。
凤凰桥
凤凰桥,位于相城区太平街道旺巷村。为单孔石质桥梁,西侧刻有阴文“太原王氏近溪策立”(明代王策)字样,东侧为“……末岁建凤凰桥”。南堍嵌石碑,题刻“凤凰桥,乾隆四十年,里人重建”,即1775年重建过。北堍嵌水泥题刻“一九六四年五月”。全桥为武康石、花岗石、青石混砌,以花岗石为主,高踏步,无栏。梁下长系石有半圆形卯榫孔,为搁护梁木之用,属宋代建筑遗风。
寿安桥
寿安桥位于姑苏区,连接钮家巷和平江路。始建于唐朝,因桥前有唐代古利资寿寺而得名。宋《平江图》、明《水酒图》均标注“寺后桥”。宋《吴郡志》“乐桥之东北”则载有资寿寺东桥、资寿寺西桥、资寿寺后桥。明《姑苏志》则载有资寿寺桥二、资福桥等名称。清初改称“资福桥”,同治年间又改名为“寿安桥”。
思婆桥
思婆桥位于姑苏区平江河南端,始建于唐朝,因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资寿寺系尼姑寺院,俗称尼姑为师婆。明《姑苏志》载“师婆桥”。鉴于吴语“师”“思”谐音,“思”引发人们联想,清嘉靖期间已从俗,改为思婆桥。
思婆桥宋时为单孔石梁桥。清嘉庆十年(1805)重建,桥台南侧刻有“嘉庆乙丑四月”,北侧石柱上刻有“里人”字样。这是嘉庆十年重修时留下的实物。从材质、结构和雕刻看,应是宋代遗物。1988年政府重修加固,现为单孔石板平桥,石雕实腹桥栏,中间书“重建思婆桥”桥额。
州桥
州桥位于太仓市城厢镇府南街南端,始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原名安福桥,又名三洞桥。因桥直对着州衙门,故得名州桥。
州桥,为三孔石拱桥,上铸“太仓镇守千户桥,奉议大夫昆山知州卢”“太元天历二年岁次己巳十月”等字样。正中地幅石一侧有“安福”两字,下面有一排条石缀以稀疏的乳钉纹图案。桥面中央雕刻着双圈图案的龙门大石一块,栏板已缺失,部分条石亦因受风雨侵蚀而损坏,但仍不失古桥风貌。
(来源:苏州民政、好玩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