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客户端讯 为庆祝建院90周年,“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将于11月7日在南博特展馆8号展厅开幕,展览以90年院史为线、43万件文物收藏史为纲,精选90组242件珍贵文物,分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三个单元,讲述南博前世今生。
步入展厅,第一件文物为景德镇官窑青花万寿纹瓷尊,是为庆祝康熙帝六十寿辰而烧造的,周身布满密密麻麻的“寿”字,寓意“万寿无疆”,附近则展出铜胎掐丝珐琅海棠式盆天竹衬菊花盆景、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盘、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等文物,拥有同样美好寓意,祝寿的氛围感拉满,其中明代永乐朝烧造的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是南博镇院之宝之一。
清 康熙 景德镇官窑青花万寿纹瓷尊
明 永乐 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
国立中央博物院:“规模宏大之现代博物院”
1933年,为建立一座“规模宏大之现代博物院”开启民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蔡元培等一群具有科学思想、求真精神的学者,以“不输欧美”的眼界和格局运筹帷幄,很快汇聚了一批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的珍贵文物。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南迁文物:北平古物陈列所藏清代宫廷两处行宫(奉天、热河)以及各园林陈设精华、北平历史博物馆所藏国子监教学物品先后划拨、归并国立中央博物院。此外,还接受国立中央研究院等所藏国有文物,购得“绘园”“颂斋”“善斋”等名家私藏,开展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民俗调查、古建调查、史地考察时搜集藏品,等等。
现场展出的《坤舆万国全图》为南迁文物之一,是大明万历年间所绘的中文版世界地图,既涵盖五大洲、四大洋以及赤道、昼长线、昼短线、极圈、南北极等地理信息,又包括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食图等8幅天文地理图,还有船、鲸、海狮、犀牛等散布其中,是中西方地理观念碰撞交融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南博的镇院之宝之一。
明 万历 《坤舆万国全图》
中国近代重大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也在这次展览中亮相,如1936年山东两城镇遗址出土的三足黑陶鼎,黝黑发亮,是距今5000至4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黑陶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
新石器 三足黑陶鼎 1936年山东两城镇遗址出土
国立南京博物院:“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陈列馆”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先隶属中央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后改属华东文化部,定位为“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陈列馆”,主要任务是搜集保存有关东南地区考古学、民族学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在这基础上做出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陈列,同时辅导全国、特别是东南五省历史性博物馆建设。1959年,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三家单位合署办公,一座集“江苏历史艺术性博物馆”逐渐形成,此举下,包括中国古代瓷器、玉器、铜器、书画、文献、竹木牙角等在内的10万余件珍贵文物和珍贵图书入藏南博。
从1951年起,考古工作有序展开,首先发掘的是位于南京的南唐二陵,现场展出一组出土陶俑,其中的人首鱼身俑,昂首挺颈,通体鳞片,令人联想到《山海经》中的氐人,人面而鱼身,传说是炎帝后裔。
五代 人首鱼身俑 1951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唐二陵
现场还展出原属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从明代到清晚期的家具陈设,其中最显眼的是清早中期的鸂鶒木四出头大官帽椅,尺寸阔绰,为全国已知的明清官帽椅中最宽的几件之一。
清 鸂鶒木四出头大官帽椅
南京博物院:“大型历史艺术综合性博物馆”
进入80年代后,中国博物馆事业在变革中大踏步向前进,南京博物院与时代共振,迎来事业的新的辉煌。尤其是2013年,一座集探索、发现、典藏、保护、研究、教育、服务于一体,包括历史馆、艺术馆、特展馆、非遗馆、民国馆、数字馆“一院六馆”的“大型历史艺术综合性博物馆”面世。很多新增文物来自考古发掘,江苏考古在实证鱼米之乡、追溯文明之源、探寻古国踪迹、印证大汉雄风、勾勒六朝风华、再现江南盛景、服务美好生活上积极作为,获得20余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此外,捐赠文物成为补充藏品体系和提升藏品质量的重要部分,尤以傅抱石、陈之佛、苏天赐、吴为山作品为代表。
现场精选出武进寺墩遗址、徐州龟山汉墓、丹徒北山顶春秋墓、新沂花厅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等重要遗址的代表文物,展示考古江苏探源地域文明成果,其中2015年出土于兴化东台蒋庄遗址的新石器时期的狩猎纹陶罐上,刻着一只长面獠牙的野猪被绑在一根木棍上,另一面则是一只奔跑的小鹿,再现了当时的狩猎场景。
新石器 狩猎纹陶罐 2015年出土于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现场还展出1990年何澄家属捐赠的其收藏的72枚珍贵印章,时代自明代至现代,材质珍贵,印文、书法、章法、刀法讲究,除了名号章,还有诗意章,如“斗酒诗百篇”“平生可对人言”“觉今是而昨非”,颇有生活哲理。
明代至现代 印章(一组)1990年何澄家属捐赠
展览通过回顾南博90周年发展历程,从南博科学研究、考古发现、文物征集等不同角度,以南博丰富的馆藏,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折射出时代浪潮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