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铁
(作者丁铁,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最近,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荡荡。对此,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休息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老师说了课间不能下楼,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还不能大声说话。”
“课间圈养”上了热搜,如果一味把中小学生“圈”起来,还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吗?不少研究和数据都表明,在青少年成长发育期间,久坐、身体活动不足等易导致肥胖、视力下降、颈椎酸痛等问题。课间体验的缺失,不仅容易引发孩子的健康问题,还影响其心理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失掉了“野蛮其体魄”,那“文明其精神”又岂能走远?往大了说,如此教育还谈什么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曾几何时,中小学校园里下课铃一响,立刻充满欢声笑语。10分钟虽短,却能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放松身心,以更好状态迎接下一堂课,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一个情绪纾解的合理渠道。此前教育部要求,各地中小学校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校内户外活动达到2小时。这当然也包括课间的时间。如今本该“散养”的课间,却变成了“圈养”,与课堂无缝衔接,让学生直呼受不住,着实令人唏嘘。
短暂的课间原就属于孩子们,应该无条件还给他们。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但是治理“课间圈养”显然很难依靠一纸公文来实现,现实中学校管理所面临的难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仅从学校一侧发力要求把课间还给孩子,难保不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首先,“课间圈养”现象本质上是教育压力下的产物。教学任务重、压力大,部分老师上课“不守时”,不是拖堂就是提前上课。但板子不应该只打在老师身上,而应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从而解决课间休息被挤占的问题。其次,担心学生在教室外打打闹闹,一旦发生磕磕碰碰的事,家长找上门来,也是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并不想把孩子成天“圈”在教室里,但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完善法规,需要进一步明晰学校和老师的安全责任和免责界线,想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和老师似乎也能力有限。
“课间圈养”上热搜,可见公众对此的关注程度。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不该让花朵和未来在教室里被“圈”得“营养不良”。治理“课间圈养”的难点摆在那里,这可是事关长远的大事,还请相关部门重视起来并尽快行动起来,以高质量的解决之道把“圈”起来的孩子放出教室。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