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白天基本就在这活动。”81岁的金志承写着毛笔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这是一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日间照料中心,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朱巷社区。8月31日上午,有四五十位老人在这里,他们跳舞、聊天、打牌,或者什么都不做,靠在躺椅上闭目养神。
△朱巷社区
朱巷社区有16000多名居民,由四个自然村拆迁合并而来,外来人口占比50%以上,老年人占20%左右,属于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历来是基层治理的难点。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伟和同事们看来,能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那么社区基层治理就可以水到渠成,而打造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是其中一个抓手。
不过,和众多安置小区一样,朱巷社区也面临众多治理难点、痛点,如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管理靠社区财政兜底、居民参与自治意识不强、垃圾分类推进难等。对此,社区一直在积极探索解决途径。8月底,现代快报调研采访组走进朱巷社区,探寻社区基层治理的实践。
解决了午饭和娱乐,就解决了老人的“老大难”
富元雅苑是朱巷社区最大的小区,12000多名居民居住在30幢31层的楼栋里,其中五分之一是老人。走进富元雅苑,每个楼栋单元门厅里都摆着几张椅子。朱巷社区民政协管员方翔说,因为是动迁安置小区,居民们以前大多是一个村的,为了保留一些农村的生活习惯,社区特意进行了“楼道适老化改造”,老人们可以和以前一样,在楼下坐着休息,唠唠家常。
△金志承在日间照料中心写毛笔字
如果不想在楼下聊天,也可以去日间照料中心,那里的老伙伴更多。三年前,金志承搬进富元雅苑后,就把日间照料中心当成了他的“半个家”,这里有助餐室、助浴室、理发室、舞蹈室、书法室、长者议事室、影音室……还有工作人员全程管理照料。金志承上午写书法,下午下象棋。94岁的曹云宝每天一大早也会来这里,一直待到中午。“看看电影、唱唱歌,大家在一起,多热闹呀!”
△日间照料中心
把这里当成“半个家”的显然不止金志承、曹云宝。舞蹈房里,20多位老人正在跳健身操,61岁的俞玉珍也在其中,她每天上午都要来跳上一小时。她82岁的老母亲虽然跳不动舞,但每天会来这里吃午饭。
△老人正在打饭
因为子女要上班,午饭一直是让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头疼的问题。为此,社区在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了便民食堂服务。
△助餐室
上午10点半,饭香从助餐室飘出。1大荤、1小荤、2个素菜加米饭,饭菜清淡、软烂,符合老年人的口味。85岁的胡桂珍吃饭前,将一些饭菜先装进了自带的饭盒。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很多老人都会这样做,我们饭菜分量大,老人吃不完,打包回去晚上简单热热,煮煮稀饭,又能解决一顿。”
△老人在助餐室吃午餐
老人们都很在意饭菜的价格,贵了就舍不得吃。便民食堂的负责人甄怀诚算了笔账,“符合助餐条件的老人,只要10元一顿饭,社区补贴6元,实际老人只要自己出4元就行。有很多老人腿脚不方便,我们还有专门的送餐人员每天按时送饭上门。”
“日间照料中心由我们公司负责运营,每天平均要服务200名左右的老人,节假日的时候要增加到300人左右。”苏州乐邦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主管张健说。
家门口就能看诊,社区医生是老熟人
对于老人来说,身体健康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同样重要。“楼道适老化改造”和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了精神上相互慰藉的平台,家门口的“健康小屋”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则让老人不出社区就能问诊看病。
9月1日一大早,富元雅苑“健康小屋”前,居民们三三两两排着队。小屋贴着一张宣传海报:健康档案建立、血糖血压测试、线上专家咨询、代配药及预约挂号服务。
△医生陈龙正在为社区老人看诊
“健康小屋”每周四至周六开放,当天在岗的医生是刘丹。“每天都会有二三十位居民来量血压、测血糖。也有的会去社区卫生服务站,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只认陈龙医生。”
刘丹提到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日间照料中心楼上,是元和街道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2021年投入使用,辐射周边36000多名居民。上午8点半左右,乘电梯来到二楼大厅,已有不少老人在窗口排队取药了。
△元和街道富元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有2000多平方米,有全科诊室、康复室、X光室、B超室、化验室等,还有充足的病房床位。陈龙医生在第二个诊室,门口很热闹,不少老人在排队看诊。记者在诊室门口徘徊许久,想趁陈龙休息的间隙采访他。但来看诊的居民一个接着一个,完全没有“插队”的机会。许多老人只是过来量个血压,更多的是跟陈龙医生交流身体状况,甚至聊聊家常。
轮到52岁的钱祖根。“我基本每个月来配一次药,没事就来量量血压,我熟悉陈医生,他也熟悉我,所以我只找陈医生。”钱祖根说,陈龙医生认真热情,能力也强,大家都信任他。
陈龙2007年开始做社区医生,服务过的60岁以上老人加起来有8000多人。“每天平均要接诊六七十人,这些居民都是老熟人了,他们的身体情况、性格、用药我都很清楚。”正如陈龙所说,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信任不只是医术,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依赖,这样的医患关系,可以大大提高看诊效率。
“基层治理,党的建设非常重要”
“我们小区蛮好的,作为安置房,不比周边的商品房差。”在走访调研中,很多居民都这样说。他们很清楚小区是安置房的定位,平时小区停车费和物业费也不用缴纳,所以对现状挺满意的。
△小区内规范停车
今年7月,住建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朱巷社区是此次苏州市唯一入选的“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这让朱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伟有点意外,但又觉得是意料之中。“朱巷社区拥有很好的区位优势,目前已有便民食堂、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学校、小型商业广场、科技园、汽车4S店、家具商场、农贸市场等也布局合理。”陈伟说,接下来,社区要做的就是进行相关商业配套设施的升级,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有效覆盖。试点实施方案中要求的养老护理院,也将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农贸市场
朱巷社区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目前共有党员118名。陈伟介绍,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不断整合日间照料中心、便民食堂、卫生服务中心、社工站等为民服务站点,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以党建品牌“红巷”为引领,围绕“品牌突出、文化鲜明、治理创新、系统完善、质量卓越”的全龄友好社区,积极探索“党建+网格+智慧”基层治理新模式。
“基层治理,党的建设非常重要,如果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社区面貌就会受影响。”陈伟透露,之前社区垃圾分类考核排名落后,曾经上过上级部门排名的“灰榜”,原因就是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没有发挥作用。
陈伟表示,此次成为试点社区,既有压力更有动力。“社区也想借试点建设的契机,发现并解决基层治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提升,争取打造一个完整社区的苏式样板,让居民们真正过上‘巷’往的生活!”
最大难点是工作人员紧缺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负责人,陈龙坦言,目前最困扰他的,是人员配置不到位的问题。“我们这里现在硬件设施都齐全了,就是没有人,没有人这些硬件不就浪费了吗?也不能解决社区居民的看病问题。”
“现在一共7个人,包括3名全科医生、1名乡村医生、1名护士和2名执业药剂师。”陈龙说,如果可以批复下来,重新规划一个完全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满足27个工作人员的配置,然而现状是作为分中心缺少编制。相关部门也在逐步推进,近期新招了几人即将陆续到岗,但还是远远不够。
“另外也希望能够下沉一些专家资源到社区,同时申请到更多特殊的用药,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陈龙告诉记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明年体检服务就能开起来,包括一般的老年人体检项目、妇女两癌筛查、儿童体检等,真正做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就在家门口,这样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强。”
而同样人手不足的还有朱巷社区,目前社区有工作人员15名(其中2名借调至街道专班)和5名网格员。调研过程中,有社区工作人员透露,“书记去街道‘要人’了。”所谓的“要人”就是增加社区工作人员数量。
△儿童友好书屋
针对社区工作人员不足,社区也一直努力在寻找“外援”。“我们在不断地链接更多第三方力量,并与多家单位进行结对共建,资源联动,携手推动整个社区的建设。”朱巷社区民政协管员方翔介绍,日间照料中心就是苏州乐邦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进行运营。服务社区儿童的儿童友好社区的书屋、品牌概念也都是依托第三方一起打造的。
△儿童友好社区书屋角
社区党委委员严金燕说,社区还联合苏州市姑苏区乐助社工事务所,依托朱巷社区社会工作室,组织开展“朱”事顺遂 “巷”往生活——朱巷社区首届微公益服务项目,通过公益服务项目培育基层社会治理力量,促进公益向善氛围,支持、鼓励、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提升朱巷社区居民治理能力。
△江苏省蠡口实验小学
同时,社区还融合“五社联动”理念,链接辖区内红色资源、物业、学校,编织形成一张“社区资源网”,比如蠡口实验小学、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华惠能源有限公司党支部等都是共建单位,一起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
社区和物业头疼的管理难题
9月1日中午,左邻右舍吃过饭,围在朱根初的小花园里说着家长里短。几平方米的小花园里,种着绿萝、红梅、石榴树、桃树等。73岁的朱根初把新买的米兰花种进花园。“我打理这个花园三年了,常常开车十几公里去买花、拉土。”因为美观且经常打理,所以虽然使用的是公共绿地,物业也没有去清理。
△朱根初在花园种花
像朱根初这样“闲不下来”的老人,朱巷社区有很多。作为涉农社区,过去生活在乡野间,下地忙活是很多老一辈人丢不下的记忆与习惯。当这些人搬进小区,面对三十层的高楼、统一布局的绿化景观、数量有限的停车位,难免会不习惯。
“垃圾往外面地上一扔不就好了,定时定点投放多麻烦。”“我们习惯了在屋前屋后种菜,这有什么问题?”2017年小区刚交付时,类似这样的抱怨,朱巷社区物业经理戈小雨听了太多。
戈小雨38岁,从2015年开始就从事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他说:“居民会延续以前在农村的生活习惯,对于物业服务管理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像富元雅苑这样的万人小区,管理难度更大。”物业客服主管石兰也坦言,停车难、垃圾分类管理难、高空抛物屡禁不止等也是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朱巷社区
“小区乱停车现象比较严重,因为车位不足,有车主直接停在地下车库入口坡道上。我们会先打电话与车主联系,联系不上就采取锁车措施。”“有次走在小区里,突然面前落下一个洗衣液瓶,就离我半米远,差点砸到头,像这样的情况很多,找上门居民也不承认。”
针对这些管理难点,目前正在努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陈伟介绍,以党建品牌“红巷”为引领,推动党建网格和社区治理网格“两网融合”,依托现代智能化手段,打造智慧社区平台,做到业主及访客数据留痕,为后期各项管理服务提供基础依据。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海棠先锋”联系服务群众的力量,有效解决富元雅苑在小区安全、垃圾分类、环境管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全力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精准化管理。
目前,富元雅苑内已安装高空抛物高清摄像头32个、垃圾分类监测15个、消防通道占用报警3个等,切实提升小区的安全指数和人居环境。在不影响居民出行安全和便利的前提下,小区内增加了90多个车位,一定程度缓解了停车位紧张。
居民要变为参与治理者
从长远来看,除了社区要探索新型基层治理模式,居民也需转变思路,从享受服务者,变为参与治理者,双向奔赴方能实现社区的“幸福清单”。
苏州市乐仁乐助公益发展与评估中心总干事、江苏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洪梅对朱巷社区的情况颇为了解。她认为,动迁安置小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社区补贴兜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过去在村里,基本都是村干部决策,而如今,需要居民自己参与治理大大小小的事情,这很重要。”
△小区环境
记者了解到,作为动迁安置小区,富元雅苑居民不用缴纳物业费,并且几乎所有居民都认为不交物业费“理所应当”。现在小区是街道一家国企物业公司在提供物业服务,由财政补贴物业费用。对此,街道相关人员认为,目前财政情况尚可,如果收取物业费,涉及人员较多,容易引发群体纠纷。
由于朱巷社区本身有比较好的集体经济收益,一直以来,居民们能够享受到各种补贴福利,如失地补贴、物业管理费等,这种情况下,居民维护社区的意识薄弱,是导致各种管理难题出现的一个原因。
洪梅也提及,针对物业费收取,日后怎样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做一些探索,而不是全靠财政兜底,短期内,可能没有有效手段解决。因为一旦收费,收费的标准、依据,提供的服务标准、考核机制都需要配套起来,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是个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过程,日后怎样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去支撑社区财政收入,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持续深化上下联动,有效铸造“治理共同体”
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房冠辛,作为现代快报调研采访组成员,参与了此次调研活动。房冠辛的研究领域集中在社会建设、城乡社会治理等。他表示,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了“四个新”的明确要求,而在这其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仅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更成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基础环节与关键议题。从实地调研与走访座谈来看,苏州市朱巷社区以“完整社区”建设为工作抓手,聚焦“老年人”“康养结合”等治理堵点与服务难点,探索形成了江苏社会治理创新的基层样板与经验启示。但与此同时,朱巷社区也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党建引领、资源适配、技术创新、多方参与等各个领域的新挑战与新问题,如何以改革深化实现攻坚克难成为苏州乃至江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的必答题。
从经验启示来看,朱巷社区牢牢把握住了“人民美好生活”这一关键治理命题的时代内涵转换,锚定了正确工作方向,实现了社会治理“供需两端”的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由此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相关工作的期望发生了显著变化,治理需求质量呈现出“从低到高”的升级,需求领域呈现出“从窄到宽”的拓展,需求功能呈现出“从实到虚”的位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治理必须不断将重心下沉、将关口前移、将服务整合,在准确把握理解群众切实需要的基础之上优化调整工作布局与实施方式,加快实现社区治理从“风险预防导向”向“需求应对导向”的有效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意需求表达与治理工作反馈层面的上下联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从深化方向来看,朱巷社区治理深化应着重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以治理协同层面的上下联动为重点,有效铸造基层“治理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让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为“我们”,社会治理工作从“帮我做”变为“一起做”。当前朱巷社区面临诸多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恰恰就是治理协同层面的上下联动未能有效深化。因此,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方面要在政府体系内部进行自上而下的“技术治理”优化,打破部门与属地之间的权责隔阂,以吹哨报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数字政务等为重点不断优化治理流程,形成聚焦问题的集成治理。另一方面则要着重在基层社区层面探索自下而上的“韧性治理”生成,强化基层党组织与社区群众之间的情感链接与信任关系,以基层党建、红色物业、协商议事等为重点不断强化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
现代快报调研采访组 张星 常毅 何洁 徐晓安/文 刘畅/摄
调研采访顾问 房冠辛(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校对 季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