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舒成
晨起读书,是现今大部分中学约定俗成的必修课。校园里书声琅琅,教室里则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致。
大部分同学,坐在座位上认真地朗读;少部分,还在写着昨天没有完成的作业;还有一部分,偷偷就某个话题——也许是球赛——热切地交流;还有一部分,趴在桌子上,想是睡着了……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不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学童们各自读书,有人玩耍、有人画画的翻版?这样的情形,虽有缺憾,并非完美的课堂模型,可各位同学也能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调整一下状态,进行正课之前的预备,得其所哉,没什么不好。
但这样的图景未免过于自由,对于精益求精的教育者来说,总有修补的空间。于是有些班级的同学,会被要求站着读书。站着读,自然有效避免了犯困;人在站着的时候精神集中而又有警惕感,也就不会较为放松地谈话,更遑论其他动作。站着的早读,比起传统坐读,效率当然是更高的。
然而站着读,也不是没有问题。就读书本身而言,“站着读”的姿态有一种天然的紧张感。或曰,这不是挺好吗?相传海明威就有“站着写”的习惯,能够让自己的文字更简洁,让自己的写作速度更快。且不说绝大部分作家是坐着写出作品的,就算海明威的“金鸡独立”写法真的存在,也是他的发明和自我选择,而不是强制性要求下的产物。朱熹说读书有三到,把“心到”排在第一。站着读的同学,内心会是愉悦的吗?由强制命令而产生的逆反情绪会影响学习效果吗?这是我所担心的。电影《死亡诗社》里,“站立”是基丁老师提供给学生观察世界的新角度,但“站着读”则恰恰相反,是为了减少其他可能性。再者,如果说“站着读”解决了犯困、讲话、补作业等一系列问题,它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困了的同学会在第一节课继续睡觉吗?没有写完的作业会影响这一天的学习进度吗?早读没讲的话,是不是在后面还会继续讲?
有人可能说,你没把早读课当课来看。而我是觉得,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下,对于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有限度地提供一种容错的空间——这种表述的精确度尚且不够,因为很多时候不是“错”,对同学们来说,只是不得已,比如,期盼有趴下来睡个十分钟的空间。
我不得不怀疑,本质上来说,站着读,可能只是我们悠久的“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传统的一个变体。
想起所在学校,经历了一百二十年的风雨,积累的很多教育手段成熟而有效,可也日趋精细。曾有老教师回忆,更往前的早读,是可以在室外进行的,因为当时无所谓早读课,很多同学选择早早来到校园,站在二道河河堤上读书,那里风景优美,野趣盎然,桃树下、草丛中或坐或站或走的学生,自由朗读,天人合一……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