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硕士秋招被拒,别让“第一学历”成为求职拦路虎|荔枝时评

2023年10月23日 17:38:2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胡欣红

(作者胡欣红,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学一线名师,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加最近的“秋招”(即秋季校园招聘,每年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大规模招聘活动),李敏(化名)很是受伤——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她,连续被几家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理由竟是“因为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

学历不等同于能力是一个基本常识,但随着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学历日益成为用人单位倚重的筛选指标。为了提高招聘效率,很多用人单位就把应聘者的学历关卡前移到了“第一学历”。“第一学历是永远的伤吗”“上午向HR申请offer,下午被HR电话告知只收‘双一流’高校学生”等帖子引发热烈讨论。有受访毕业生“吐槽”:“第一学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

从统计学意义上讲,求职者的教育背景确实与其工作能力存在一定相关性,但这种简单粗暴的筛选办法,不仅涉嫌歧视,而且遗患无穷。

“我们只是本科差,不是有前科。”看到李敏的求职经历,触发了很多网友的愤慨。高考作为人生中第一次大考,能否考上名校是由个人天赋、努力程度、临场发挥以及所处地域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考上大学只是一个开端,如何把握大学的美好时光才是关键所系。考上普通院校之后,如果能找准定位发奋努力,完全可以超越很多名校生。

第一学历反映的仅仅是求职者的学习经历,不等同于业务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在大学里还保持自律努力学习的人,他们具备坚韧、自律、向上的特质,更应该是企业所需要的积极上进的人才。2020年,华为两百万年薪招聘的最高档“天才少年”张霁,其出身是三本复读生。张霁高考复读了一年才考上武昌理工学院(当时是三本),之后一路读博至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入职2年后就为华为立下两件大功。如果华为也有第一学历歧视,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吗?

图为张霁

“以出身论英雄”不仅会破坏就业公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造成的人力资源错配,还会让整个社会越来越“卷”,加剧教育焦虑。当前,就业竞争激烈,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所谓的“第一学历”成了求职时的一道隐性关卡,家长无疑会以此来“教育”孩子,进而让孩子们过早背负过重压力,严重破坏基础教育的正常生态。

实际上,“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2021年9月,教育部在其官网上答复网友提出的“第一学历”问题,明确表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就业促进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劳动法律尚没有明确列举包括第一学历歧视在内的学历歧视,求职者在遭遇歧视时很难有效进行维权。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法律保障,推动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坚决防止和纠正招聘中的学历“一刀切”,对用人单位招聘是否遵循就业公平原则加强监管,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应推动构建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选评机制。除了学历等显性指标之外,用人单位还要关注责任心、团队意识、抗压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潜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保护求职者平等参与就业竞争的权利,相关机关单位要为消除学历歧视做出表率,别让“第一学历”成为求职拦路虎。

“我的自尊心被按在地上摩擦,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学历不等同于能力,所谓的“第一学历”更是一种严重的偏见。多元化的评判标准才能充分激发劳动市场的活力,而不应该让“第一学历”成为求职拦路虎。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