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威
(作者周威,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江苏省动物学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网友晒出爸爸将狗的信息写在户口本上。网传图片显示,狗的信息被“拟人化”写在户口本上,包括姓名、曾用名、出生地、机关、性别等,职业竟是“保安”。不少网友称其“暖心”“好玩”,认为这是将狗视为家人的体现,有人表示也想效仿,将宠物写入户口本。但@平安北京微博提醒公众,这种行为涉嫌变造国家机关证件,有可能因触犯相关法律遭到处罚。
这位狗主人或许只是表达对狗的宠爱,但客观上已损害了国家机关证件的严肃性、权威性。如果这一行为被广泛效仿,可能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公安部门的案例普法,非常有必要。
从这位父亲把狗狗当成“女儿”上户口的行为背后,可窥见“宠物”的定位和作用正悄然地发生改变。饲养宠物不仅仅是出于对动物的喜爱,更是为了在心理和情感层面上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满足感。
一些科学研究发现,与伴侣动物(能够与人类亲密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宠物)相处可以降低人们的孤独感,缓解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
正是陪伴属性的加强和饲养人群的快速扩大,导致了现代伴侣动物更多地进入了公共空间。饲养者有非常强的携宠社交、携宠出行、出游等需求。宠物产业、商业机构也推出了大量的相关宠物用品,开辟宠物友好场所,提供宠物出游服务等满足人们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与之相伴的,大量不文明,不科学饲养宠物的现象,导致了很多社会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不喜欢宠物的民众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据某机构发布的《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不养宠人群中不喜欢宠物的比例正在上升,就是一个佐证。
这促使我们思考,该在公共管理、产业服务、科普教育等方面做好哪些准备,既满足宠物饲养的合理需求,又能减少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国家层面对宠物饲养进行规范的法规制度,主要是从狂犬病预防的角度切入,且以犬的管理为主,缺乏对猫和其他类型宠物的管理措施。而在地方性的养犬管理法规中,更多地强调的是对养犬人的约束、限制,缺乏相应的服务和引导。
如规定宠物不得进入商场等公共场所,但现实中很多商家为了吸引人流,主动把自己的商场、餐厅咖啡店等开辟成宠物友好场所,欢迎顾客携带宠物光临,以增加客流,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公共管理的矛盾,应该通过及时修订法规法条予以厘清。
此外,应加强对宠物行业和服务的指导和规范。宠物行业,特别是宠物医院、门店等一线服务提供者直接面对养宠人群,应该发挥他们在文明养宠、科学养宠宣传中的作用。有些国家规定了宠物行业在贯彻动保法规中的责任,如在销售宠物活体的合同中,需要注明动物保护法规的相关法条,饲养人应尽义务,并由销售方明确告知签字确认。
对这些成熟经验和做法,我们也可以加以充分借鉴,规范服务行为,组织宠物行业从业者进行职业技能考培,提高从业者专业技能,通过服务把科学文明饲养宠物的意识传递给宠物饲养者。还应对宠物友好场所的设定等建立标准,在满足宠物进入公共场所活动的同时又避免对非养宠人群的影响,消除安全和卫生等隐患。
更为重要的,全民科普与动物接触的安全常识。长假期间女子逗狗被咬伤面部的事件成为新闻热搜,这又一次提醒我们,科普与犬类等伴侣动物安全相处的基本常识,不能限于宠物饲养者,而应该作为公共安全教育的一部分,推广到全民。科学对待伴侣动物的科普教育,应提升到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加以重视。
宠物虽然不能“上户口本”,但它们确实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与伴侣动物和谐相处的目标,真正体现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