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课·中秋节丨看,今月曾经照古人!

2023年09月29日 08:17:25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让我们从古画中一探究竟!

  虽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自汉代始有,但中秋节并非出现在同一时期。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周礼》中,指的是秋季中间那个月份,即农历八月;到了唐代,在诗人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中,才有了农历八月十五的含义。

  此时,在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中,盛行在中秋前后赏月。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太液池一同赏月,不够尽兴,欲建百尺高台。玄宗朝宰相苏颋在皇宫值夜班时,置酒赏月,还说:“清光可爱,何用灯烛?”宦游异乡的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到了宋代,中秋成了节日,朝廷还给公职人员一天的中秋假期,全民在这一天狂欢。

  节前,各商家就提前装扮一新,节日氛围拉满;备足新酿的美酒,并挂上酒旗;摆出刚上市的螃蟹、栗子,还有石榴、梨、枣、葡萄等各色水果。

  当天,从中午开始,人们纷纷买酒,到下午三点之前,各酒店已卖光新酒,扯下酒旗;晚上,富贵人家把亭台楼榭装点得漂漂亮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楼占好位置,阖家宴饮赏月;还有很多人月下出游,夜市里人声鼎沸、丝竹入耳,直到天亮。

  除了狂欢之外,宋人还会拜月祈福,男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求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元代延续了宋代中秋节的习俗,不过饶有兴味的是,剧作家们将这些节俗写入杂剧,成为爱情故事的背景或要素。

  吴昌龄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中秋夜的爱情故事,人间书生陈世英 “对此佳景,怎好便去就寝”,月宫桂花仙子“看下方景致,是比俺那仙界不同也”,于是一人一仙便跨界相遇相恋了。

  在剧中,桂花仙子从月宫来到人间,正对应民间传说中桂花是从广寒宫移栽到人间的,很多诗人都创作过相关的诗句,比如,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明代中秋,正式出现月饼这一节日食品,每年八月初一就有得卖,与西瓜等一起作为节礼互相馈赠;到了十五那天,先作为供奉月神的供品摆上供案;焚香祭拜仪式结束后,再与其它供品一起端上中秋宴分享。

  在中秋宴上,月饼与西瓜有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意思,必不可少,还有一道菜从宫廷内流行开来,那就是螃蟹。人们将新鲜的河蟹用清水洗净,简单蒸熟,自脐处将盖揭开,用工具挑出蟹肉,蘸上醋蒜,作为下酒菜;吃完螃蟹,把蟹壳摆各种有趣的造型,引得大家啧啧称奇;最后还会喝上一碗苏叶汤,再用苏叶水洗手,去蟹腥之味。

  同时,还要有游戏、音乐来助兴。在《红楼梦》中,就提到贾母先让大家玩击鼓传花、罚说笑话的游戏,后又命人隔水吹笛、随风远送。

  清代的中秋,在北方,各家各户安放供案,供奉月神像、兔儿爷;供品有月饼、当季果蔬,还有专门为兔儿爷准备的毛豆枝、象征月亮里婆娑树的鸡冠花等。祭拜时,烧斗香、磕头,最后焚烧月神像,因为月神是女神仙,许多地方只妇孺祭月,男子不祭。这样的习俗自明代始有,不过到了此时,兔儿爷既是百姓供案上的神仙,也是儿童手中的玩具;月饼不但品类越来越丰富,上面还模印有各种与月宫有关的神话故事。

  在南方,女子们有走月亮的节俗。她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与闺蜜漫步月下,因为当时的女子,平日里足不出户,所以一直到鸡打鸣,她们都舍不得回家,“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中秋节有着以团圆安定、天人合一、欢庆丰收为内涵的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并有着以众多神话传说、无数文学作品为根基的神奇瑰丽的浪漫氛围,在可以全家团聚的节日中最是诗意与浪漫,在这个夜晚,一家人赏月、小酌、食月饼、话家常,真是难得的美好。

  来源|我苏文化工作室

  统筹|黄路莹

  文稿|子野

  参考资料:黄涛《节日里的中国·中秋》、周丽霞《中秋节》等。

  图片来源:清·蓝涛《银塘晓月图》、宋·马远《对月图》、宋·马远《月下把杯图》、宋·佚名《拜月图》、宋·李嵩 《焚香祝圣图》、元·佚名《香月潮音图》、元·张可观 《露台观月图》、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清·佚名《中秋佳瑞图卷》、清·陈玫 《月曼清游图册》等。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