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生
(作者和生,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直播带货的江湖,原生态的乡野气息,本身就是流量密码。这些密码,属于土生土长的新农人,但也容易被骗子们利用。
图源凉山公安公众号
近日,四川凉山警方摧毁多个水军团伙,他们以助农为噱头,炮制出一条完整的灰色生态链,经过精心的组织,配合网红编织出了“大凉山原生态”人设,利用直播平台销售假冒特色农产品,欺骗广大网友,为恶甚多。
这些水军团伙的伎俩,既有台前虚情假意的诱引,也有台后诡计多端的诓骗。据悉,这些网络水军团伙使用1000余张营业执照,在短视频平台注册广告账户,以100元至160元增加1千个关注粉丝的价格虚假涨粉;通过批量操控机器人账号,伪装成消费者,在直播期间评论商品产地、夸大产品功效,帮主播在短时间内贴上助农、公益等标签。
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投流”平台,精准向网友推送信息,诱骗他们买货上钩。就这样犯罪团伙台前扮演叫卖、台后组织叫好,组成了“吸粉-引流-带货-变现”的灰色产业链。
这样的水军团伙,是直播带货领域的毒瘤,严重破坏了直播带货的网络生态,败坏了原生态乡民品牌的口碑,辜负了网友的善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违反了法律法规,可谓“五毒俱全”。
在直播带货的江湖,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主播们营销手段各有不同,有些营销手段如悲情营销、苦情营销等已经在打法律擦边球,涉嫌虚假营销,此前已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之相似,假借原生态乡农的营销手段,也是精准揣摩了消费者的心理,利用大家的爱心和善意获取了流量密码。只是,这类营销手段已经突破了底线,是彻头彻尾的违法诈骗行为。
早前,为了规范管理网络直播运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加强网络直播行业的正面引导和规范管理。对于网络直播营销团伙涉嫌违法的行为,则需要相关执法部门,利用法律武器给予严厉打击。
针对网络水军在后台的种种小动作、小伎俩,直播平台、电商平台也不能无动于衷,还需要加强技术防范手段,快速精准地锁定技术造假的“引流”行为,注销可疑账号,如果发现诈骗证据,第一时间进行报警,交予警方处理。
就整个直播带货平台而言,原生态的农人、农村、农产品,算是一股清流,主播们通过原滋原味的介绍,向屏幕前的网友推介带有泥土芬芳的特色农产品。对无数真正需要靠直播拓宽销路的农民而言,这是一条关乎生计的通道,不容许被污损、被挤压、被伤害。
对此,奉劝那些妄图靠欺骗手段,台前搬家、台下耍诈的人,早日收了“神通”,否则早晚会在妄图收割流量的美梦中,被法律和正义收缴。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