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少不了一代代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架起传播知识、延续文化的时空桥梁。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许多经久不衰的古诗文,都蕴含着古人尊师重教的深意。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祁智告诉记者,古人说“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意思是说一个伟大的老师,他的恩情比天地还要宽广,比父母的养育之恩还要重。“事师之犹,事父也。”有的时候我们把“师傅”写成“师父”,“父亲”的“父”就代表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宋代的的刘克庄说“丹心事国忠无二,白首尊师谊在三。”他是把尊师重教比作了精忠报国。我们对老师历代都有很多赞美他的诗文。比如说老师的奉献精神,会引用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说老师循循善诱,会引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说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哺育下健康地成长,会引用郑板桥的“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还有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在祁智看来,我们对老师的尊敬,反过来也促进老师在学问上的自我增长,在道德上的自我养成。所以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尊师重教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我们不仅仅是在教师节这一天来尊敬老师,要把对老师的尊敬落实在平常的点点滴滴当中。三人行,必有我师,说不定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老师。所以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朱瑞 郑丽丽 章健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