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引爆全网!
这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共有三集,每集不超过10分钟,讲述的是一盏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玉壶幻化成少女,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路上遇到来自故土的亲人——一位中国记者,从而展开了一段奇幻之旅……
最近你打开抖音、微博、视频号……
到处都是“小玉壶”萌萌哒的身影
这盏“主角”小玉壶,大名“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别称“青玉薄胎茶壶”,其原型并非古文物,而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
我就说小玉壶怎么越看越萌呢
果然是我们苏州的宝贝
当当当当
这就是“小玉壶”本壶
果然精致又漂亮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品由一整块十三公斤的青海青玉,历经半年多时间精雕琢磨而成,采用传统中国茶壶形制,壶形温顺、舒展,并进行写意式的变形。壶上有宝相花、缠枝莲纹路,整件作品端庄、稳重、有灵气。
这么精致的玉壶是如何制作的呢?
这位就是“小玉壶”的创作者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苏州玉雕省级非遗传承人
俞挺
如此精美的玉壶
制作工艺是极其耗费心血的
↓↓↓
薄胎工艺
在玉雕技艺中,薄胎工艺享有“水上漂”的美誉,这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工艺,也是最有难度的玉雕技艺之一。学习玉雕薄胎工艺,至少要长达10年的积淀。
普通玉器器皿的胎壁厚度差不多在5毫米,薄胎玉器器皿的胎壁只有1毫米左右。因为只有达到这个薄度之后,玉器才会产生一定的透光性,在灯光的辅助下产生发光的感觉,就像大家在网上看到的“发光”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一样。
该项工艺诞生于唐
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
既费工时,也费玉料
从1987年入行至今
俞挺也不过做成了10盏薄胎玉壶
而这一盏,从一块13公斤的青玉玉料中掏取质地最纯净的部分,用各种形制的金刚钻精心打磨8个多月,到掏膛这一步,稍有不慎、玉面崩出极小的细痕就要前功尽弃,就这么耐着性子陪着小心才终于完工。
最终的成品壶壁薄约1毫米,花纹更是有讲究,中间一朵宝相花,代表纯洁无瑕,壶身缠绕福寿藤,寓意福寿绵长,壶口装饰如意纹,是为吉祥如意~
那么,在现实中
这盏有着蝉翼、浮云般质感的
缠枝纹薄胎玉壶
何以离家万里,远渡重洋
最终在大英博物馆“落脚”呢?
俞挺给出的答案是
她的存在
是为了让世界知道中国的薄胎玉雕工艺
不仅没有消亡
还在现代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对于玉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一事,俞挺回忆:“答应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件作品是因为一句话——一位朋友的孩子在英国时,在跟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偶然聊天中,听到他们对中国薄胎玉器制作工艺的感叹。他们认为自从清代结束之后中国的薄胎工艺就失传了,中国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做薄胎器皿了。然后朋友孩子马上否定了他们,他说,你们说得不对,薄胎玉器制作工艺在中国还传承得很好,我叔叔就是做这个的。随后发了几张我的作品给他们看。结果大英博物馆的人很震惊,所以找到我,希望收藏一件作品。
我考虑再三,觉得有必要把中国文化推广出去,用一件作品让大家看看中国的薄胎玉器制作工艺没有消亡,并且在我们里发展得很好。为了让走进大英博物馆的人都能看见它,借此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到国际平台,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玉雕技艺没有失传,俞挺还跟大英博物馆达成协议,这件东西不能放在仓库里,而是要在展厅永久展示,他们也同意了。”
▲大英博物馆微博介绍
在大英博物馆出具的正式收藏函中写道:“我们非常荣幸在馆内第一次展出生活在21世纪的雕刻大师们的玉雕作品。这些当代玉雕作品告诉我们在今时今日的中国,玉器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也是秉持工匠精神的海派玉雕第一次走进世界最顶级的艺术殿堂。
知道了小玉壶的“身世之谜”
有网友可能会好奇
大英博物馆里藏着这么多宝贝
为何选择一盏小玉壶来做主角?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主创们坦言,“小玉壶”的原型并非古文物,来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国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推广中国文化。引用网友的话,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
“小玉壶”在剧中强调自己是“盏”
中国的量词有很多,英语很难翻译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
少有人了解中国文物细腻而灿烂的背景
更无从记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
“小玉壶”用“盏”来强调自己
她一直谨记自己来自哪里
正因为她知道故乡中国的归家路
于是肩负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终极任务”
给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送信!
在结局篇中,小玉壶回到中国,在国内的博物馆里奔走,为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给身在祖国的“文物同胞”捎回几句“心里话”。
任务完成
小玉壶又回到了大英博物馆
陪伴她的文物朋友
在大英博物馆里
约有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
其中很多都是绝世珍藏
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正如影片里所希冀的那样
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
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而属于非遗最好的归属
则是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除了影片中“小玉壶”呈现的精湛玉雕工艺
苏州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还有
昆曲、古琴、宋锦、缂丝、
端午习俗、香山帮、碧螺春等
被世人广为赞叹
更值得高兴的是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爱上非遗文化
除了这部大热的《逃出大英博物馆》
还有许多影视剧聚焦苏州非遗文化
网剧《正好遇见你》取景苏州
苏州非遗在剧中有惊艳亮相
剧中出现了十余种非遗
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苏州非遗:
缂丝、玉雕、明式家具等
爆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
姊妹篇——《我在苏州学非遗》
以苏州非遗为主线
聚焦非遗手艺人的真实生活
展现苏州非遗的禀赋资源与文化魅力
《当家主母》中
苏州缂丝这一传统手工技艺脱颖而出
左一是缂丝传承人顾建东,在指导演员缂丝
此外,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展示品
它的独具匠心
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运用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
编制的包包、鞋子
运用常熟花边制作技艺
制作而成美轮美奂的灯罩
还有评弹馆里一票难求
苏州园林里人生人海
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各式非遗体验
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朋友前来打卡
……
如今,是中国手艺人的好时代
也是属于非遗的好时代
期待更多人关注热爱苏州非遗
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点赞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