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偶尔也需要去感受一下自然的浩瀚。8月24日,为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自然科学素养,40多名青少年化身“小小昆虫家”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寻昆虫新知的研学之旅,让孩子们在与昆虫亲密接触中收获自然科学知识,感悟生命的奥秘。
“什么样的生存环境适合昆虫生长?”“昆虫是如何变态发育的?”课堂上,老师们首先以问答互动方式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昆虫科普课,并传达了爱护昆虫、善待自然的理念。
在专业昆虫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基本了解了常见昆虫的基本辨别特征,特别是昆虫的科属分类方法,过程中大家听得兴致勃勃,“蜘蛛、青蛙是昆虫吗?”“蝴蝶与飞蛾有什么区别?”大家纷纷化身“好奇宝宝”不断举手提问。
积累了基本的昆虫知识后,“小昆虫家”们带着疑问跟随老师走进田间地头,深入探访昆虫栖息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与昆虫“亲密”接触,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昆虫世界的魅力。
带着满满的收获,“小昆虫家”们回到室内进行北京非遗“毛猴”制作活动。在非遗手艺人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毛猴”的世界,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认真研究制作起了“毛猴”工艺品,沉浸式体验100年前民间小朋友的日常玩物,感受中国传统指尖上非遗技艺的魅力。
不一会儿,一个个活灵活现、神态各异的“毛猴”就制作完成了。“看老师做感觉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还好最后我们克服了困难。看我的作品,多好看!”参加活动的一位小朋友正得意地向我们介绍他的作品。
“这里是南京市少先队的校外实践基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特有的农耕文化,还有红木文化,水乡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我们创新提出了‘农业 + 科普’的少先队校外生态实践教育的发展模式。”南京田园水韵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市场推广部负责人齐佳颖说:“比如此次开展的昆虫研学的项目,孩子们既能在这次的体验中得到许多昆虫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接下来,我们将会进一步的挖掘村域内自然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科普研学线路,将景区变成课堂、素材变成教材、讲解变成互动,打造校外实践教育的‘实境课堂’。”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杨 通讯员/江宁融媒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