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古城过度开发令人警醒,文保红线不可逾越|荔枝时评

2023年08月22日 15:19:0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伍里川

(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花了近9亿元修缮的天水古城被改成商业街区,甘肃天水启动整改严肃查处。然而,这样的整改面临极为尴尬而严峻的局面。

古建筑被改成日式餐厅(来源:央视新闻)

据8月19日央视报道,甘肃天水拥有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为了抢救这些古建筑,天水市从2015年至2021年拨付保护资金超过8.88亿元。可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修缮一新、商业化运营后,很多古建筑被改头换面,脱离了原有风貌,有的甚至被改造成日式餐厅,一些结构性改动还危及院落安全,有当地民众说这“纯粹是突出商业利益,没有文化沉淀,没有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东西”。

在多个古建筑被“修缮”得面目全非的情况下,要想整改到位,是一道难度很大的考题。如果只做表面整修,就无法彻底挽回文保单位的原状,而如果推翻重来,修缮所用的巨额资金就打了水漂,且不论如何,都需要额外注入大笔资金。这个两难局面,完全是当初一意孤行的结果。

8月22日,工人日报刊发题为《过度商业化令文物古建“面目全非”,代价太大》的社评,直言:是“穷死”还是“商残”,不能成为地方文保的单选题,不允许过度商业化及无序开发给文物古建及历史风貌造成伤害。

很明显,“改头换面”引发热议的天水古城,就是某些地方只会做单选题、对于过度商业化及无序开发睁只眼闭只眼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商家、运营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负有责任。有的改造项目因违规遭到专家严肃提醒,却根本停不下来。当地去年9月曾发文要求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状况开展评估,然而古城“修缮”中出现的无知无畏情形,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有主管部门以没有收到任何报批手续、无从监管的理由来推卸责任。这些怪事,折射出一股轻视文保单位、任性而为的可怕风气。正是在这股风气的“鼓励”下,天水古城才会“变形”,令人扼腕叹息。

最新消息,天水市委、市政府在回应中称,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对文物保护、消防安全等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监管缺失、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这是针对天水古城“修缮”乱象作出严肃问责的应有态度,唯有让那些胆大妄为、敷衍塞责之人付出沉重代价,才能长长记性。但这样的事后惩戒,毕竟是一种技术性的举措。地方应以此为教训,深刻反思在文物保护中出现的“偏轨”行为,让文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回归正轨。

诚然,在有些地方,存在文物保护资金短缺的窘境。一些文保单位由于缺乏及时修缮,竟至损毁、坍塌,甚至沦为“垃圾堆”。在这种情况下,文保单位适当进行开发利用,获得资金,从而把文物保护起来、让文物“活”起来,是一件好事。但相应的社会化商业运营,必须谨守底线,绝不能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篡改文物用途和价值,泯灭文物本色。

早在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便明确了“合理适度利用”原则: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遗憾的是,过度开发或过度商业化犹如阴云,在文保单位之上空挥之不去。据报道,某些地方曾出现过文保单位成私房菜馆、公共资源私人化的荒唐现象。

天水古城过度开发事件,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处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时,还留有模糊地带。文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并没有不可调节的矛盾。如何科学、理性地对文物进行开发利用,而不陷入破坏文物的迷局,确实是一个值得审视的命题。唯有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红线,谨慎探索文物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机制,坚决抵制利令智昏的“开发”之策,才能维护文物古建的尊严,减少和杜绝文物古建在“修缮”中哭泣的悲剧。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