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江苏是用能大省,却又是资源小省。如何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更好统筹安全与发展?江苏今天举行了一场省市国企联动的能源领域经济运行调度分析会暨协同发展座谈会。小苏带您一起了解,充当能源保供“先锋队”,江苏国有企业准备怎样打好这场“持久战”。
提升总量占比
今年以来,随着消费逐步回暖、企业加快生产,全省用电量增速回升,上半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达36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用能需求旺盛,但现实是江苏电力供需缺口仍然存在:区外来电超过20%。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绝大部分要从外调入。省属企业能源供给总量占比也亟待提升。从上半年数据来看,省属能源主力企业以全省9.5%的控股装机容量,提供了11.2%的电量,仍有增长空间。
对此,江苏瞄准扩大能源增量这一目标,加快推动省属企业能源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多渠道积极争取更多“外电入苏”。国信集团今年8个百万千瓦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同时在建,并充分发挥苏晋平台资源增产增效。徐矿集团内蒙古乌拉盖2×100万千瓦褐煤发电机组、白音华2×66万千瓦发电机组、省内射阳港百万千万机组项目都在加快推进,三个电力项目总装机规模达到432万千瓦,全部服务江苏市场,建成后加上配套新能源,每年可向江苏供电250亿千瓦时。
优化能源结构
虽然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短缺,但江苏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因此,江苏国企正加快能源业务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全力争取省内近海海上风电资源,积极参与深远海风电示范项目,布局集中式光伏、抽水蓄能等项目,大幅提升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全省占比。
在新能源“主战场”上,各家省属企业你争我赶,竞相发力:国信集团已投产的新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157万千瓦,包含陆、海风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徐矿集团立项新能源项目53个,总规模达到1680兆瓦。省沿海集团建成灌云洋桥200MWp渔光一体光伏项目,一年上网电量达到2.8亿度;建成沪苏大丰近零碳园区绿色项目(一期),年发电量229万千瓦时,年减排量2329吨。
发挥贸易优势
贸易,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多家省属企业还通过市场化方式采购并储备煤炭,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备受关注的重组后的苏豪控股,就在能源产业落子布局。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苏豪控股集团将发挥贸易规模优势,强化对省内紧缺的能源资源、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布局和供应,正与陕煤集团、淮北矿业等大型煤企加大合作力度。省港口集团则依托港口、航运等资源有力保障能源物流通道高效畅通。今年1-7月,省港口集团煤炭吞吐量累计完成8219.94万吨,完成原油吞吐量701万吨,同比增长均超过10%。
加强协同合作
这场会议还明确了一点,江苏省市国资国企业要打造协同合作体系,用好整体优势和各地比较优势,共同保障全省能源安全。
首先,省属企业之间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共同做强做优做大。有的以能源为主业,有的对海外能源资源信息获取、政策把握方面具有优势,有些处于产业链上下游,有些具备业务关联性,基本串联起了从能源勘探、开采、贸易、运输到消纳使用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其次,省市国企要以市场化方式加强协作,实现多方共赢。比如,省属企业与盐城国资国企合作,在射阳港、滨海港建设4台百万千瓦发电机组;与连云港国资国企合作,国信集团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已获得核准,苏豪控股集团135万吨中储煤基地项目获得批准。这些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的省市合作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牢记殷殷嘱托,江苏国资国企在全省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中勇挑大梁,持续完善能源电力保供长效机制,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更好扛起能源保供的国企责任。
来源 | “评新而论”微信公众号
记者 | 郭艺
图片 | 江苏新闻
编辑 | 郝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