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离开了人世;上海女子因给外卖员打赏200元被网暴,从32楼一跃而下,留下了7岁的女儿;15岁寻亲少年在三亚海边结束了生命,留下遗书向网暴者自证清白……这些仅仅是网络的一个缩影。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他们曾经是妻子、孩子、母亲,如今他们只有一个身份,网暴受害者。很多人说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从一群人的攻击到一个名字的消失再到一群人的唏嘘,这样的悲剧在无限循环,只有重罚才能让网暴者生畏。因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暴力的“刀”,必须收入法治的“鞘”。针对网络抹黑,一些网暴受害者却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究其原因,大多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网暴行为溯源难,确定主体难;一些网暴言论会被即时删除,侵权证据固定难;一些网暴行为参与人数多,地域跨度广,受害者举证难。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在信息网络上制造、散布谣言,采取肆意谩骂、恶毒攻击、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等行为依法严惩,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释放出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的强烈信号。用法治方式铲除网络暴力,不仅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蹭热度”赚流量不可取,不做躲在背后的“键盘侠”。短视频的浪潮让“新黄色新闻”不断涌现,转发网络事件“蹭热度”,利用扎眼的标题赚取流量,最后成为扎入网暴受害者心中最疼的刺。“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抖音平台评论区的一句话,提醒着每一位“键盘侠”对于网络事件,未见全貌不予置评。而作为媒体和网络平台,更应该加强自律意识,严格把关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场所,应该强化内容审核机制,完善用户举报和处理机制,及时删除和封禁违规内容,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
弘扬“网络正能量”,守住精神家园的“最后一根稻草”。守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就是大众冰冷的态度。没人可以不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到不轻易评价别人。首先,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网络道德,不随意攻击他人的人格和尊严。相互间的观点分歧是正常的,但我们应该通过理性的讨论和交流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人身攻击来消除不同。其次,我们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积极举报违规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友好的网络空间。让我们手牵手,共同行动起来,注入“网络正能量”,坚决抵制网络暴力,守住网上精神家园。
(相城高新区 戚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