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北冰洋楚科奇海上行进时,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浮冰。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自从进入北极圈以后,“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遇到的浮冰就越来越多,户外温度也降到了1摄氏度,随着船不断破冰航行,可以明显感受到船身的颠簸。
“雪龙2”号船长 肖志民:我们进了浮冰区之后,能见度是特别差的,这样对我们的航速是有制约的。只能是手动去操作,把安全的航速控制在8到9节(海里/小时)。
“雪龙2”号除了进入北极圈的第一天是晴天外,此后海雾一直持续不断。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 孙虎林:夏季海雾频发,这是北冰洋相对南极来讲,最主要的一个特点。
抵达首个作业区
科考作业全面开启
目前,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已抵达北冰洋楚科奇海上的第一个作业区域,科考作业全面开启。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科考队员们已经在按作业顺序开展相关大洋科考调查。从现在起,队员们将开始数十日24小时连续科考作业。
在“雪龙2”号的9层甲板,大气环境组的科考队员们正在为气象探空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将携带无线电探空仪,飞到两三万米的高空,探测大气自下而上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大洋队大气环境组组长 祁威:主要是获取北冰洋从近地表到对流层和平流层,甚至平流层中层的垂直物理廓线的数据,应用到数值预报、实况分析和天气和气候过程的研究,提高我国对北极地区的气象预报水平。
此外,多参数海洋观测系统、垂直拖网、海洋光学等科考设备先后下放,对北冰洋的水体环境、生物生态等方面进行科考调查。据了解,本站位作业共涉及停船、动船作业共10项内容。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虽然现在天色还是大亮,但实际上已经是半夜12点多,目前第一站作业已经接近尾声。
据介绍,科考队员们将两班倒进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除了常规调查项目外,还将采取水下机器人、无人机观测等方式进行科学考察。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 王金辉:这个航次,我们支撑了国际合作任务,中俄和中泰的国际合作,中国和泰国在北冰洋是首次开展国际合作。
新闻特写:拖网作业 去海底“拆盲盒”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楚科奇海的第一站作业中,有一项内容非常有意思,就是拖网,这项科考作业也被队员们笑称为“拆盲盒”。
拖网作业就是把网下放到海里,拖行一段时间,看看能打捞上来什么,以此来分析海里的生物多样性情况。科考队员介绍,这里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等等,像这个粉色的被队员们戏称为“蹄髈”的生物,实际上是一个海葵,就属于腔肠动物。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刘坤:这个是北极特有的,北极筐蛇尾。这个是北极陆架区这边常见的一种海星,叫泥海星。
而这次打捞上来的,要数这种长长的海洋动物数量最多。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刘坤:这是伞状的海鳃,南极也有同一个属的。所以这个问题回去可以好好做一下研究。这是动物,但是它的杆确实跟植物相似,外面有一层膜包着,生长的时候,这个在海底,这个在上面,长得很长的那种。我们抓到最长的在这边,有两三米,三四米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