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封神》宣传物料放出来的时候,很是让人担心。这些年打着“大场面大制作”旗号的魔改玄幻古装电影,着实把观众伤得不轻,然而去电影院看过《封神第一部》后,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
最核心的故事,能自圆其说,衔接流畅。光凭这一点,就能打败十年来多数同类电影。
宣传时虽然拿纣王和妲己出来吸引火力,但剧本的主角其实是姬发。
姬发少年时便被送到朝歌当质子。跟只会种田的生父姬昌比起来,英勇神武的养父纣王更符合少年对于英雄的理想投射。
姬发和其他质子一起,接受纣王的技能训练和精神洗礼,跟着纣王出生入死,成为了纣王的追随者。
但随着纣王登基,野心膨胀,残暴嗜血的一面逐渐暴露。姬发和纣王的儿子殷郊,心存侥幸觉得是狐妖在捣鬼,比干挖心之后,认清了纣王和狐妖是同谋的现实。
再加上生父和亲哥,一个成了监下囚,一个成了盘中餐,姬发对纣王的崇拜终于崩塌,踏上了归家之路。
不出意外的话,第一部是姬发的“迷途知返”,第二部和第三部应该是姬发的“成长之路”和“王之崛起”。
这个落脚点还是很巧妙的。“封神”IP虽大,人神妖三界混战,但终究是拍给人看的,落在这样一个有成长性的少年身上,体现价值观,也更有延展性。
另外,纣王“荒淫草包”和妲己“红颜祸水”的形象也有了突破,两人的关系被改写成“权力的渴望者与帮凶”,从观众反馈来看,这是一段耳目一新的改编。
还有一点值得表扬的,是钱没花在请流量明星上,花在了一些需要花时间的地方。
30亿的投资,别只盯着大场面和特效。导演敢慢下来,花时间去选角、养角,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李雪健、黄渤、袁泉、夏雨这些资深演员,演技之稳是可预见的。但前面也说了,年轻人的戏份很重,姬发、殷郊以及整个“质子旅”,他们的戏垮了,剧情就立不住了。
这些被选中的青年演员,集中接受了6个月的封闭训练,学习表演、武术、马术、文学史及殷商礼仪。包括妲己扮演者娜然,中文、舞蹈、表演、演奏,都是现学的。
乌尔善非常强势地重塑了演员。胸肌身材什么的,只是训练的部分成果,因为显性,容易被看见。不易察觉的是演员的气质、状态,以及和角色的匹配度。
这思路可以说非常具有前瞻性。十年间,多少顶流塌房了,但耐心培养的演员们,在电影里奉上了可控且不俗的表现。
另一个感受到经费燃烧的地方,就是服化道。幕后特辑里放出的,堪比博物馆藏品的服饰道具,据说是很多非遗大师的手作。
你看,又是花时间的部分,最昂贵的也是时间。
反馈在电影里,就是细节真的好看,特写拍得又多又密又扎实。演员们穿着这些“贵货”,举手抬足间自然有了庄严感。
电影在十年前立项,那会儿乌尔善的《寻龙诀》刚大获成功,资本市场高歌猛进,中国电影期盼世界的认可。
所以《封神》系列,和那些曾经试图冲击国际市场的大片一样,取自本土的题材,但对标的是西方大片。
影片频频出现的“弑父”情节,是中国文学中少见的母题,演员的选择和表演的方式,也有欧美的风格和舞台剧的痕迹。
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战狼》系列,有《流浪地球》系列,漫威DC也不再是灵丹妙药。
如今在《封神》的宣传中,谈论更多的是对殷商文化的理解,对于道具细节的历史考究等等。
郭帆曾提过,当年探班《封神》剧组时,震惊于他们工业化流程的成熟度,相比之下,《流浪地球》就是个土作坊。但无论如何,技术永远在更迭,真正不朽于时光的,是故事与情感。
相信经过这些年的磨砺,中国导演的表达会越来越自信。你看如今,《封神》也好,《长安三万里》也好,正面对打《碟中谍7》,都是稳赢。
这放在十年前,谁能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