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低(零)碳产业园,是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盐城市黄海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的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对标四个“绿色盐城”行动方案,以低(零)碳产业园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努力实现“五化”节能降碳目标,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7月18日,在国信2x100万千瓦高效清洁煤电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声轰鸣,百余名工人各司其职,顶着高温奋战在建设一线,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力度。
近日,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工艺厂主要土建部分施工完成。该项目一期扩建工程建设6座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及配套设施,建成投产后,盐城“绿能港”将成为我国最大的LNG储备基地。
今年上半年,国家电投海上风电滨海H1、H2、H3三个风电场200台风机累计发电超11亿千瓦时,为黄海新区打造低(零)碳产业园示范区注入澎湃动能。
黄海新区低(零)碳产业园示范区规划建设面积1.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以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基地、千万千瓦级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集群、2000万吨LNG储运基地、百万千万级储能电站群为一体的“两群两基地”。实现能源供给零碳化、工厂生产节能化、建筑设施生态化、交通用能绿色化、能碳管理智能化,全力打造多能互补的低(零)碳产业园应用示范区。
多能互补应用,能源供给零碳化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黄海新区已建成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278.8万千瓦,2022年度发电量约63.8亿千瓦时,社会总用电量约55亿千瓦时,新能源电量占比达116%。已聚集上海电气、海力风电装备、立洋海上风电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220万千瓦海上光伏、445万千瓦海上风电。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陆上示范风机,同步配套用户侧储能电站,可实现全年约68%的零碳电力自给,力争实现降碳约58%;通过绿电溯源技术,可实现全年约32%的外部输入绿电,力争实现降碳约27%。
全产业链节能降碳,工厂生产节能化
节能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黄海新区全力推广全产业链节能降碳,实现工厂生产节能化。重点实施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的低(零)碳工厂,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工艺和终端用能全绿能替代。加强对园区产业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构建水资源回收利用、余热余压余冷梯级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千万吉焦冷能利用示范基地,同步推进冷热电综合供能管网建设,低(零)碳工厂生产环节能耗水平降至同类工厂的40%,力争实现降碳约5%。
新型低(零)碳基础设施,建筑设施生态化
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是节能减碳的重要领域,更是赋能千行百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原动力。黄海新区实现建筑设施生态化,大力建设新型低(零)碳基础设施。探索装配式建筑、智慧建筑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通过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直流配电和柔性直流配电互联构建适应低(零)碳目标需求的新型光储直柔建筑配电系统。加强对园区绿地的植物类型、植被配置、立地条件等空间的精细管控,提升绿地整体增汇减碳效能。推动建设智慧路灯、发电步道等辅助低碳设施。最终实现绿色基础设施建筑运行用能降低50%,力争实现降碳约3%。
物流体系能源替代,交通用能绿色化
聚焦“交通+新能源”,实现交通用能绿色化。黄海新区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燃油车辆“以电代油”“以气代油”,规划建设重卡换电站、加气站、光储充一体化多能互补公共快充站。高效利用绿电制绿氢以及LNG资源,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建设低(零)碳绿色港口,推广使用电动或天然气动力船舶,增设船舶岸电供电设施及换电站、船用天然气加注站,力争实现绿色交通降碳约5%。
构建认证体系,能碳管理智慧化
做足碳管理智慧化文章,助力“双碳”目标。围绕示范区能源流动、碳足迹、碳汇管理等需求,建设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以能源信息流为基础全面分析能耗碳周期数据,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电气潮流解耦拆分等技术,打造碳盘查(绿电溯源认证、碳足迹实时统计)、碳管理(企业碳排及时预警)和碳服务(绿电服务交易、碳交易)三大价值模块;通过GEC、I-RECs基金会、SGS等国内国际权威机构开展低(零)碳园区和零碳产品认证,提升园区影响力,增强用户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广“云大物移智链”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电厂、管网、工厂、园区深度融合,促进用能管理智慧化,力争实现降碳约2%。
下一步,黄海新区将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低(零)碳产业园示范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不断扩大绿色能源产业规模,吸引大型央企和能源头部企业参与各类能源开发,打造百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推动风光电、储能、氢能、海工装备等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在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实践中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