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走向远方 这里是甘肃

2023年07月16日 08:30:41 | 来源:人民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戈壁苍茫,山河激荡,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沿着历经千年的丝绸古道,荟萃着锦绣山河的壮美与神韵,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辉煌与梦想,演绎着东西方交流的诗与远方,“如意”甘肃,一路前行。

  敦煌飞天,驼铃声响。在四大文明交汇地敦煌,“堵骆驼”成了这个夏天的网络热词。随着暑期到来,当地的旅游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客骑着骆驼沿着鸣沙山脚下穿行,场面十分壮观。截至7月13日,敦煌市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六大景区共接待游客269万余人,相比2019年增长40.47%,相比2022年增长347.54%。

  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的甘肃,囊括除海洋、岛礁以外的所有地形地貌,形似一柄“玉如意”镶嵌在祖国的大西北。历史遗迹与自然奇观有机融合,便是如意甘肃最吸引人的地方。一头连着绚烂历史,一头连着诗和远方,在甘肃,一步千里,一眼万年!

  文创带“活”文物 老物件有了新使命

“神马来了”系列文创。人民网记者 黄帆 摄

  在甘肃,有一匹火爆全网的马——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绿马”。

  它的原型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绿茸茸的马儿咧嘴大笑,形象憨萌,“丑萌”的文创“绿马”受到很多年轻人的热捧。它的设计团队是一群年轻的“90后”,他们把原本严肃的文物变得萌趣可爱、更生活化,拉近了人们与文物之间的距离。

  据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设计师在开发文创产品时,会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纪录片,同时还会实地观摩体验,通过反复聆听讲解员解说文物故事来寻找灵感。

  “我们今天来甘肃省博物馆,就是专门来喝“绿马”咖啡的,很喜欢这样的创意,让一杯咖啡有了故事。”兰州一所高校的大学生们在文创咖啡店拍照打卡,乐享文创慢时光。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借助“绿马”的出圈,从“大文创”概念出发,相继推出绿马风筝、绿马徽章、铜奔马文创咖啡、铜奔马文创雪糕等一系列好看、好吃、好玩的文创产品。“神马”系列的上新,让更多的人通过一件文创产品认识甘肃、走进甘肃。据了解,2015年至今,甘肃省博物馆已推出1000多件文创产品。

  同样,在敦煌,以莫高窟壁画为素材的各类文创产品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每一个文创店里都人潮涌动。生动精美的藻井图案、九色鹿、三耳兔等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创产品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将自己心爱的“敦煌”带回自己的故乡。

  非遗融入生活 精品剧演绎丝路美

《烈焰瞬熄》皮影戏。庆阳消防供图

  “哎呀,着火了着火了,快打119报警……”急促的鼓子声、黄色的灯光下,一唱三叹的唱腔里,一场取名《烈焰瞬熄》的皮影戏正在上演。借灯传影演故事、讲安全是庆阳市消防救援支队依托甘肃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环县道情皮影戏,创新消防宣传形式的又一举措。

  据了解,环县道情皮影戏与花儿、格萨(斯)尔3个项目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有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6月,甘肃省非遗展示展销暨全省非遗文创大赛系列活动在敦煌举办。这次活动为全省非遗人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活动通过创新设计与非遗的有效对接,促进非遗“活化”利用、提升产业升级转化。

  “通过与各位学员和老师的交流,我学到了许多珍贵的技艺和经验,这对我传承非遗技艺做好产品设计非常有益,也让我们用新的视角和更现代、更年轻的方式去呈现非遗文创产品。”甘肃省无二珠宝主理人张琳参加活动后收获颇丰。

  在甘肃旅游打卡,观看经典剧目成为必选项目。“整个表演展示了敦煌壁画的千年辉煌和文化内涵。每一幅画面都似乎在述说着历史的故事,勾勒出丝绸之路的神奇与多元。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赞颂。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使我对敦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来自北京的游客武女士看完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后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丝路花雨》剧照。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今年以来,甘肃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打造旅游演艺精品剧目,扩大旅游消费,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取得实效。“组织实施舞剧《丝路花雨》兰州常态化驻场演出,新创排旅游驻场演艺《乐动敦煌》《千手千眼》《天马行》投入运营,《天下雄关》《回道张掖》打磨提升后重新投入运营。全省投入运营驻场旅游演艺项目17个,实现票房收入7036.84万元,接待海内外游客127.48万人次。”甘肃省文旅厅艺术处处长张林涛说。

  据介绍,全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3年度资助项目名单。1-6月全省各市州共组织文艺演出近1.37万场次,惠及观众近1298万人次,全面推动文艺演出市场繁荣发展。

  科技赋能文旅 古丝路焕发新活力

  “感觉自己穿越了,竟然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先民们的生活。”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完沉浸式数字体验馆,四川成都的郭女士觉得好玩又有趣,“神话故事也变得生动可见,这样的观展体验特别有代入感。”据介绍,该馆运营以来,平均每天的游客接待量在300人左右,高峰期能达到700人。

  “震撼!美轮美奂!只能用这样的词形容看后的感受。”网友在“云游敦煌”小程序里看到精美的壁画和彩塑后这样感叹。今年4月,“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在虚拟世界毫米级高精度复现敦煌藏经洞,让海内外的藏经洞出土文物以新的方式重聚、重塑、重现、重生。在“开灯”观赏模式下,原本昏暗的甬道、壁画依次被照亮,用户可以沉浸体验敦煌文化的无穷魅力。

“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甘肃省文旅厅科技信息处供图

  用数字科技赋能文旅,是甘肃文旅人一直在做的工作。在甘肃省文旅大数据监测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动态显示着甘肃主要景点的实时游客数量和实时画面。“平台已接入公安、公路、铁路、民航、气象、景区等13类数据,日均处理数据7亿条,建成客流分析、客源地分析等数据分析模型60个。我们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更好地服务游客。”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技信息处处长秦炳峰说。

  此外,为了更好地借助互联网科技,一站式解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甘肃搭建了“一部手机游甘肃”旅游智慧化平台,实现了全省4A级和5A级旅游景区智能导游导览、线路查询、语音讲解、VR全景、分时预约、旅游投诉等功能,提升了甘肃文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便捷化水平。目前,“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已接入甘肃省113家4A级及以上景区导游导览信息,实现814家农家乐、573条旅行线路、9695名注册导游等信息在线展示,以及6843家酒店及家庭旅馆预订,累计服务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

  当下,甘肃正迎来旅游旺季,截至7月9日,甘肃省暑期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171%,跨省游订单占比九成,亲子订单同比增长261%。7月以来,兰州车站全站发送旅客日均10万人次,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单日旅客吞吐量最高达6.08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甘肃、了解甘肃,融入大美丝路,感受历史脉动。

  “如果一生只能去一个地方,我选择甘肃。”在一位博主推介甘肃的视频下,有网友这样留言。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始祖文化、医药文化、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大漠戈壁、高山平川、草原森林、黄河湿地、冰川雪山等交相辉映,如意甘肃盛装以待,只等你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