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志
(作者熊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暑假,大批游客涌向国内两所顶尖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大量旅游团、研学团,有组织者口头承诺可以“逛清华校园”“与清华学霸交流”,实则仅在学校门口拍照打卡,或带学生进入附近的科技园区,将园区谎称为“清华新校区”。
研学旅行团学生在清华科创园创业大厦楼下
参观游览名校,变成了门口拍照打卡;把清华科技园包装成清华新校区,租个教室,就美其名曰组织“与清华学霸交流”……这些组织机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着实让人佩服。在机构的虚假宣传下,研学游变成了山寨之旅。
家长们带孩子研学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接受名校氛围的熏陶。他们花费高价,当然是冲着进校参观去的。这些机构为什么敢以假乱真?说白了,无非是认为家长们不知情,可以随意忽悠。
而一些研学活动组织机构,为了给自己免责,在合同条款中专门设置“后门”,比如进不去校内就退款等等。但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虚假宣传的违法违规性质。
首先,如报道提到的,就算旅游团、研学团最后没有进校园,这些机构也并未退款。反而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故意忽悠家长,让他们误以为清华科技园,就是清华的校区。
其次,清北等高校,目前对外开放了预约参观的渠道,不过商业性的旅游团、研学团,并没有获得参观的权限。这一点,相关机构不可能不知情,打着参观名校的旗号,无非是想借此来揽客,让更多的家长掏钱。
导游发放的“结业证书”
《旅游法》明确规定,旅行社为招徕、组织旅游者发布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旅游者。家长们钱花了,结果校门都进不去,享受到的服务和实际的宣传严重不符合,研学组织机构理应被依法处理。
近几年来,研学旅行日益火热,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很多家长会花费高价让孩子去名校体验,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然而,研学市场壮大的同时,各种五花八门的乱象,也在不断滋长。
“逛清华校园”变成了“逛清华科技园”,类似虚假宣传只是其一。据报道,研学市场还存在着定价随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业者资质以及安全问题难保障等种种乱象。
研学团在清华科技园内某办公楼下聚集
研学领域乱象纷呈,是行业快速发展,但监管未能及时跟进的一个缩影。比如,有的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对应的监管,可能涉及到教育部门;还有的是一些商业性的旅行社等机构组织的,又对应到旅游主管部门。组织机构主体身份的复杂,给监管制造了一定困难。
但不管怎么说,研学市场快速发展,理应有更严格的规范管理。特别是一些商业性的研学旅行项目,对组织的旅行社等机构,应该严格参照《旅游法》等法律法规监管。
一方面,要加强资质审核和把关,避免从业机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强化经营过程的执法监督,提升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倒逼旅行社等组织机构诚信经营。
名校游变成门口打卡游,游览内容名不副实,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那些孩子对名校的美好畅想和展望。这里也得提醒那些机构,家长愿意花钱,不等于愿意当冤大头。靠虚假宣传揽客,靠忽悠家长获利,这种割韭菜的挣钱模式,注定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