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 | 匠心巧思“绣”出朴拙姑苏城

2023年07月13日 15:24:25 | 来源:相城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为什么要保护古城?有人说因为古城是一条回家的路。与三两好友走街串巷闲谈,让游人在每一条都耐看的街道上来一场“City Walk”,漫步中再一次认真感知这座和你息息相关的城市。这或许就是古城保护的意义,也是将一座城的过去、当下和将来联结起来的方式。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敬畏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让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相得益彰,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的青春。”对苏州来说,古城保护计划由来已久。1982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2022年设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2023年正式发布“伙伴计划”、更新“平江九巷”。40余年古城保护的探索虽然艰辛,但也收获无数的认可,让古城依旧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2021年北大清华和人民日报首次联手公布了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指数评估报告,苏州排名第六。自规划以来,苏州一直致力于古城疏解、功能外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城拥堵问题,却也导致了一部分人口外流的现象,原本年轻有活力的街巷如今居住着的多是老年人和外来人口。丽江新古城人代表缪立伟说:“古城的保护最中心的一点是人,这群人可以分为经营者、保护者、宣传者。”古城空壳化有时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云南省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古村都是鲜明的例子。人一走,城就会垂垂老矣。没了人气的滋养,房屋破损加剧,一修缮便是大笔的费用,如此一来就陷入了恶性因果循环。其实原住居民对土地有天然的依恋,这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能够促进古城自下而上的保护,而社会力量永远是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古城有人也要有物。一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要突出地方特色,保留古城的肌理。像伦敦塔桥、意大利圣母百花大教堂,这些建筑的风貌基本沿袭了旧时的光景,虽然过程中逐步替换了构造,却依然保留住了灵魂。说到苏州古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但其实更具特色的是合院的建筑肌理,或并联或串联的多进式院落。针对古城老旧小区的改造,开发商多将新小区建为点状布局或行列布局。虽然仍是用白墙黑瓦来塑造外形,但这些房屋的建筑形制已不复原有的古色古香。希望在之后修缮古城街巷时,城市建设者能以足够的匠心巧思“绣”出朴拙的古城建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上下五千年,随着城市迭代速度的加快,无论是城中的旧人,还是城中的旧物,都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体现。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在我们的古城中见人、见物、见生活,让古城保护留形、留神、留故事。(望亭镇 庄茗)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