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着汉服,行汉礼,传承华夏文明,近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在各大景点内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游人,你还可以通过别具一格的文物、景点造型的雪糕体验一把“舌尖上的文化”,文具、服饰、日用品等国潮文创更是层出不穷,国潮正成为当下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现象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苏醒和自信。
从北京故宫,到陕西西安博物院;从甘肃敦煌莫高窟,到河南安阳殷墟;从承德避暑山庄,到大运河扬州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深沉思索,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我们只有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不断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千年鱼米乡,人间银黄埭,作为一个典型的江南古镇,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自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黄歇受封于此,兴修水利、筑成埭堰之后,便正式出现在历史典册,成为这座以水为脉的江南古镇富足、扬名的开篇。
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黄埭相继走出了冯梦龙、顾九思、钱介一、朱恶紫等文人名人,为黄埭的历史卷轴涂上了浓墨重彩的文化亮色。60岁跋山涉水远赴寿宁任知县的冯梦龙,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不仅仅是因为他流传于世的名篇佳作,还有他心系百姓的为官之道,“三言世上流传遍,万口交称眼识高。四载寿宁留政绩,先生岂独是文豪。”
寻着先人的足迹,如何让文化赋予新的使命?作为评弹之乡、春申福地、梦龙故里,近年来,黄埭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冯梦龙纪念馆、冯梦龙书院等一大批文化场馆一经启用,便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网红,也让冯梦龙为官为民为文的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同时以名人文化为依托,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精准捕捉农文旅融合消费市场需求,建设集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亲子互动、户外拓展于一体的特色休闲旅游产业,全面构建乡村旅游多元消费生态。通过厚植文化底蕴和筑牢产业家底并举理念,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产业振兴和文化复兴的“双面繁华图”在黄埭越绣越美,黄埭人民用勤劳和智慧续写着筑堰成埭的崭新的篇章。
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们强大的前进动力。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更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黄埭镇 周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