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为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间,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2023年5月20日,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已布放,并进行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也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水下考古已逐步成为考古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深海考古是水下考古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挖掘出太多珍贵的文物,甚至在辽阔的水域中也探索到了数量巨大的文物。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历史,扩大探索区域,198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应运而生。2018年,中科院“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海南三亚启航,开启了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而此次深海水下文物考古工作,对于中国深海考古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500米深度的如此规模的文物原址保护、实时监控以及开发利用,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可循,这也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现先进水平迈进。
一张张来自海底的照片令人震撼,直观地带给每一个中国人一种遥不可及又仿佛近在眼前,伸手就能触及历史的感觉。让中国水下的文物不再被盗捞,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事实上,水下考古与陆地考古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在照片中看出海底文物的清晰可见,实则困难程度超出常人想象,不仅会受到海水低温、低能见度、水流、水压等各种不利环境的影响,对水下考古人员要求也极为苛刻,入门就需要潜水专项证书,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水下环境也对人员的体能、耐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考验,即便是各种技术都已经学会并熟练掌握,在日常水下考古项目工作之中依旧要随时面对各种突发困难对生命安全的挑战。
此次深海考古工作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在探索水下考古发掘专用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些技术与装备能够很好协助考古人员进行深海考古,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研究,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等都是具有突破性贡献的。感谢科技赋能了人类对文明的探索,让我们可以在深海寻踪,发现更多的未知和文明。(黄埭镇 施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