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一部1989年问世的电影,2023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电影票6秒之内售罄。
这部早已被列为华语经典的影视作品,曾摘得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那是一段属于台湾的血泪史。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台湾结束了长达五十年的殖民时代。日本殖民时期,台湾人民受尽日本的欺辱和压迫。
抗战胜利,一切本该如片头新生婴儿的名字一样,是光明。但随着国民党政府施政偏颇,物价飞涨,本地人被排挤。1947年,国民党专卖局查缉员因稽查私烟,打死本省市民,导致“二二八”事件爆发,台湾开始长达38年的戒严。
事件来龙去脉像一条长河,不能件件从头说起,则抽刀断水,取一瓢饮。
侯孝贤把四两拨千斤的叙事重担落在了林氏一家。时代的变革,其实对上层阶级的冲击更大。林家在当地,是一个颇有实力的大家族,在影片开始时是处于平稳上升阶段的。
林家四子,长子林文雄,主持家中事务,遵循的是本土生存规则,做传统生意,江湖气浓,后因弟弟卷入黑帮争斗,最后命丧赌场。林家次子林文森,曾是一名医生,被日本人征调南洋战场,多年杳无音讯,只有妻子还在苦等。
三子林文良,战时被日本人征到上海当翻译,回来已精神失常,痊愈后又卷入黑帮勾当,被害入狱,最终疯病复发。四子林文清,八岁从树上跌落,从此聋哑,经营一家照相馆。林文清与进步青年宽容为友,并娶了宽容的妹妹宽美为妻。“二二八”事件之后,宽容被捕遇害,文清也被捕,不知去向。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四个兄弟,无论是保守的生意人、进步的文化人,或是有一技之长的医生和翻译,都逃不开时代命运的洪流。
身处动荡年代,看似各有选择,其实无可选择。
片子的最后,林家仅剩的几口人,一如往常围坐在一起吃饭。一个家已然分崩离析,落在记忆里的却是一份最痛的平静。
《悲情城市》上映之初,题材的特殊性是这部电影引起轰动的原因之一。文艺片爱好者不能错过此片的理由,一定和侯孝贤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有关。
《悲情城市》具有典型的侯孝贤风格,镜头很少推拉或移动,大量画面固定的长镜头,演员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动,使用画外音、默片时代的单屏字幕来交代事件背景和勾连情节脉络。
在一个个长镜头下,出生、死亡、相聚别离,都像隔岸观花。每每到了情节冲突之处,或悲伤浓烈之时,镜头便会转向青山远黛。全景远景居多,很少特写,甚至看不到人物的表情。
大时代中平凡人的喜怒哀愁都一一缩小,但却在影像中氤氲开来。刻意疏离的姿态,也是与历史保持着一段清醒的距离,同情但不偏颇,沉痛却不暴力,这份平淡和克制,难能可贵。
此片还同样适合演员考古爱好者。梁朝伟演林文清时才26岁,侯孝贤刚认识他时觉得他的眼睛非常传神,便邀约他来出演《悲情城市》。但梁朝伟不会说台湾话,侯导顺势把这个人物设置成了“八岁失聪”的静默者,阴差阳错,造就了一个颇具深意与诗意的角色。
辛树芬饰演的宽美,如风雨中的一片绿叶,有着动荡时局下一份难得的宁静。作为侯孝贤的御用女主角,辛树芬神秘至极,从影仅五年,便飘然退圈。没有表演经验,却留下几部经典。梁朝伟多次被问及“最欣赏”的女演员时,他的答案都是,辛树芬。
《悲情城市》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它轻盈又凝重,超脱又悲悯,多年后依旧历久弥新,这就不难理解这部影片为何会一票难求了。
转自:江苏影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