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撤地设市十周年:河湟大地续写美好画卷

2023年07月02日 17:33:3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记者许迪侃 青海报道 

  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而黄河孕育的四大文化之首河湟文化其核心区便位于今天的青海省海东市。

  2013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辖两区四县,共有95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73万。今年,正是海东撤地设市十周年。这十年,海东发生了什么变化?海东各族人民又书写了怎样的奋斗诗篇?海东又展现了怎样的东西部协作典范?江苏广电荔枝新闻记者受邀,参加“全国主流媒体海东行暨乡村振兴看海东采访活动”,进一步感受海东撤地设市十年来的创新变革和非凡成就。跟随记者的步伐,走进“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极地门户、青藏首站”——青海省海东市。


今日海东 海东市委宣传部提供

  河湟文化 崭新篇章

  了解海东,首先要了解河湟文化。而记者有幸先期探访了,将于73日正式开放的河湟文化博物馆。馆长赵元杰介绍,这是一座以展示河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地市级博物馆。项目于201810月开工建设,总投资3.01亿元,总占地面积78.2亩,总建筑面积21199平方米,展陈面积10000平方米。博物馆建筑外形,继承和创新了河湟建筑风格,汲取院落、庄廓、廊檐等河湟建筑文化元素于一体。


河湟文化博物馆序厅 许迪侃摄

  一进入序厅,记者就被左右墙面的新石器时代374件彩陶罐所震撼,这也正是展示了海东彩陶故里这一文化名片,凸显了河湟文化的厚重和大气。讲解员李亚男是一名90后,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东人,对于向游客讲述河湟文化,她感到非常自豪。四大主题展厅河湟文明·源同九州河湟古道·交融天下、 河湟家园·和美向荣、“筑梦河湟·铸就辉煌”,徐徐呈现。馆内展示文物近1180件(套),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瓷器、金器、纺织品等17大类,其中45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河湟家园·和美向荣”展厅 许迪侃摄

  海东作为河湟文化的腹地,自古是节制西域、怀柔蒙藏、拱卫三秦的战略要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河湟文化博物馆是海东市精心打造的文化工程,对于保护传承河湟地区文化遗产,讲好海东故事、河湟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

  2021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当记者踏进村子的那一刻,根本无法想象2015年底,这里还是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元,村集体经济为零的“贫困村“。


班彦村土族妇女制作盘绣 许迪侃摄


班彦村酩馏酒坊 许迪侃摄

  在村里的盘绣园里,土族老阿妈们正在悠闲地做着盘绣,互助县五十镇党委副书记、班彦村驻村干部李玮介绍,小小一块盘绣,可以给这些老阿妈每年带来七八千块钱的收入。而在旁边的酩馏坊,更是传承着400多年的酿酒工艺,发展成一项增收致富的产业。据了解,现在的班彦村初步形成了光伏发电、特色养殖、酩馏酒酿造、土族盘绣制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文创产品研发销售、农家乐“八个产业”。2022年,班彦村人均纯收入达13100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达到186.9万元,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而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的“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长势喜人,农民们正忙着剪枝、采摘和分装……这与以往一般印象里的高原地区乡村种植业,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大棚工作人员王平宾介绍,棚里的陇椒亩产1.2万斤,产值大约在3.6万元。整个产业园还种番茄、西葫芦、西瓜、无花果、树莓等果蔬,去年产值超2000万。


村民在“黄河彩篮”大棚分拣树莓 许迪侃摄

  园内的种植、浇水、除草、采摘均需雇佣劳力,查汗都斯乡的200多位村民因此实现了就近稳定就业。除了长期岗位,农忙时还会找很多短工,年务工收入达500余万元。

  而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总投资130万,占地30亩的家家乐开心农场,在今年6月正式开园营业。农场负责人刘占胜介绍,市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采用承租的方式在农场认领一小块土地,种植和收获自己想要的果蔬、领养乌鸡等模式,农场只收取管理费和地租。“地主”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打理自己的地盘,负责小农场的犁地、播种、施肥、除草、捉虫等工作,也可以根据高清监控足不出户随时观察自己蔬菜、乌鸡的生长经营过程,不仅能体验劳动乐趣,提高自己的舌尖质量,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朋友圈。


家家乐开心农场 许迪侃摄

  截止目前,这里已建成180个果蔬采摘种植模块,已种植各类有机南瓜、番茄、茄子、韭菜、甘蓝、油菜、油麦菜、香菜、大葱、盆栽瓜果蔬菜,建造蔬菜长廊多彩果园;特色养殖区主要养殖乌鸡,为乡村振兴体验式种植养殖发展提供了新路子。

  生态环保 只此青绿

  湟水河被誉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然而曾几何时,湟水河两岸塌岸、滑坡等河岸再造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乱采、乱倒、乱排、乱挖和人水争地,让湟水河成了人们“闻风而逃”的“臭水河”。


总投资约1.5亿元的乐都区污水处理厂 许迪侃摄

  在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总控室大屏上,清晰显示污水通过管道进入后,从预处理到深度处理再到紫外消毒等多道工艺流程和设备的运行状态。厂长赵生君说,从2015年项目启动的时候,他就一直坚守在这里,该厂的建成投运不仅改善了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也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近几年,人们记忆中清澈的湟水河又逐渐回归。

  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还被拉到了一处公路边,品尝桃子、西瓜、葡萄等水果。民和县林业和草原站站长朱军虎介绍,这些水果正是湟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


“黑色硅铁走廊”变成“桃花生态走廊” 海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2018年,民和县对曾经远近闻名的“硅铁走廊”进行了重新定位,加强湟水流域生态治理,打造沿河绿色长廊,按照变“黑色硅铁走廊”为“桃花生态走廊”的宗旨,实施了湟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绿化工程,其中包括投资1.72亿元的原民和镁厂拆迁地绿化工程和投资1449万元的湟水河沿岸桃树绿化项目。

  而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的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又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借助自然优势,2016年麻吉村致富带头人任臣义创办了葱花香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村集体签订荒山荒坡及部分未利用地流转开发协议,与村民签订耕地流转合同,麻吉村115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以土地、宅基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合作社。设立景区沿线经营摊点40处,鼓励贫困户及其他有意愿的农户参与经营。


油嘴湾绿意浓浓 许迪侃摄

  如今,以“花”起步的小村庄已发展成集乡村特色餐饮民宿、农事体验、河湟民俗文化、娱乐休闲、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成立至今,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摆摊、开办农家乐、景区里上班……随着景区日渐兴旺,村民们愈发忙碌。据了解,目前景区已直接、间接带动500余名本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负责人任臣义说,景区的收入早已不再依赖门票,下一步要从别的地方取长补短,促进消费,把村庄打造成敞开式的“诗和远方”。

  西北风情 文旅融合

  发掘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延续民俗传统文化,充分展示西北风情,一直是海东旅游这十年重点发展的方向。在民和县满坪镇大庄村就藏着一座民间资本投资的永录民俗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这里有河湟民俗藏品4000余件、明清红木家具1000余件、乌木及金丝楠木雕刻艺术品150余件、景泰蓝等艺术珍品300余件……金丝楠木、紫檀、黄花梨、红酸枝木等名贵红木家具应有尽有,展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


永录珍藏馆 许迪侃摄

  据了解,永录民俗博物馆是以展示部分民俗精品文物的综合类博物馆,作为民和康格达景区一期项目,建筑面积63578平方米,展览面积25085平方米,整个景区以传统文化的弘扬发掘为主线,围绕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的文化理念,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原汁原味地展现给广大游客。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是河湟地区民俗文化的正统载体,反映着厚重的历史沧桑和文化背景。

  而在被许多游客誉为缩小版的河湟文化博物馆的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记者更是感受到了真正的西北民俗和文化。位于海东市平安区的平安驿自2019年建成运营以来,目前已发展成为展示河湟文化、青海民俗文化、特色美食、大众创业的集中展示地,成为省内外游客畅游青海的文旅胜地和网红打卡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劳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许多创业者创业的孵化基地。


平安驿的西北特色美食 许迪侃摄

  平安驿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谈立明介绍,“平安驿”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公司正在全国布局平安驿在地特色民俗文化体验地,构建特色产品线下的体验、线上销售的全国特色产品交易平台,届时平安驿将成为空间开放的、文化、娱乐、体验式消费的现代文化街区。

  而在海东市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花海景区,记者还见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藏族唐卡——化隆唐卡”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更登才让。青年时期,更登才让系统学习了语法、修辞、书法,重点学习了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绘制技艺。根据相关记载,在更登才让这一代,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已传承至第七代。他在传承工艺技巧知识的基础上,传承了传统唐卡绘画技法,其绘制唐卡风格一直保持着祖师的艺术风格,属于四大流派之曼唐派,所创作的唐卡色彩淡雅,勾线精细,开眼美满,内容丰富,在宗喀地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绘制唐卡的年轻人 夏炎摄

  记者从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获悉,过去十年,当地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成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省级35项、市级257项、县级647项。土族婚礼、土族邦邦会、撒拉族婚礼、乐都九曲黄河灯南山射箭、北山赛马、循化藏族螭鼓舞、河湟花儿等已成为海东文化的代表性项目。

  民族团结 美美与共

  海东市总人口173万,少数民族人口8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6%。这里生活着汉族和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9个民族,形成小聚居,大杂居分布特征。


热情的土族人给游客献上哈达 许迪侃摄


传统土族民居灶坑一体 许迪侃摄

  海东市互助县是全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也是青海省除青海湖、塔尔寺之外,第三处全国5A级景区。景区包括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彩虹部落土族园、纳顿庄园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5个核心景点,分别展现了土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青稞酒文化、弥久沉香的酩馏酒文化、古老纯真的建筑文化、别具一格的民居文化、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全面、最纯正、最真实的以土族文化为主题,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而在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的青海青绣数字化经济总部,记者更是见到了海东各民族绣娘们的绝活。什么是青绣?青绣涵盖了散落青海高原民间的各民族刺绣技艺,笼统讲土族盘绣、藏绣、皮绣、撒拉族刺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均是青绣的“一员”,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海东也因此被称为“青绣之源”。


青绣国潮服饰展示区 许迪侃摄

  工作人员介绍,在过去,一名土族妇女费工费时将一条盘绣腰带做出来,它只是一条凝聚着满满爱意的腰带而已。可以说不要钱,又可以说多少钱都未必能买到,因为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青绣市场。到如今,绣娘制作的青绣钥匙扣十几元钱就能买到,多人合作耗时数月制作的大型刺绣精品,卖出几万元的价格也不稀罕。目前总部下属16个驻地办事处,带动15000多人就业,培育了众多青绣工坊、近60家小微企业。

  而比青绣更让国人所熟知的,便是“青海拉面”。海东市化隆县也被称为“拉面之乡”。截至目前,海东籍群众开办拉面店总数2.77万家,拉面从业人数16.60万人,遍布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重点的280个大中城市和马来西亚、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化隆籍拉面店共1.8万余家,从业人员11万余人,其中在省外经营10年以上的拉面店有2040家,5年以上的有9009家。


网络教学拉面 陈俊摄

  在化隆县群科新区的青海省拉面产业孵化基地,记者近距离聆听化隆拉面的故事,感知化隆人如何用勤劳的双手拉出拉面产业的悠长之路,感悟一碗拉面拉出各民族团结和顺的美妙协奏曲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汉族、土族群众种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种植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团结面”“幸福面”。

  东西协作 苏青共情

  共饮一江水,苏青一家亲。今年是江苏对口支援青海的第十三年,十三年来江苏省积极搭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广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平台,一批又一批的江苏援青干部走上雪域高原,一大批惠及民生、关乎长远的援建项目落地,一系列涵盖城乡建设、生态保护、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计划实施,苏青携手共同镌刻下绵延不断的浓厚情缘。

  黄河流经海东市循化县时拐了一个‘之’字形的大湾,形成了别致的景色。河道两岸群山连绵、沟壑纵横,黄河水时而沉静如雪、时而咆哮如虎,与峡谷内的丹霞地貌和野狐桥、双驼峰一起共同绘成一幅“天下黄河循化美”的美丽画卷。


“梁溪号”畅游黄河 河文昊摄

  从今年5月开始,循化黄河水面有了“江苏元素”。对口支援的无锡市梁溪区,利用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投资600多万元,建造完成“梁溪号”。循化县文体局旅游投资公司的负责人拜滨向记者介绍,游船总吨位168吨,能容纳100名乘客。这个五一和端午假期,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热点。同时,他们还去到无锡,学习古运河游船的管理模式,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以黄河水上观光旅游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增进广大游客对黄河文化、撒拉族民俗文化、民俗习惯的了解和认识,促进黄河水上旅游快速发展,帮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而在海东市民和县隆治乡桥头村,记者还见到一位特别想感谢江苏的企业负责人荆秀芳。她创办的沿雅梨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500亩软梨在此生长。


“软媚子”系列饮料和果酒产品 许迪侃摄

  据了解,目前公司建成年产1200吨软梨饮料、800吨软梨果酒产品产业生产基地。近些年,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对口支援民和县的无锡市滨湖区不断为软儿梨生产企业“牵线搭桥”。据了解,为了拓宽销售,滨湖区很多政府机关食堂里都能看到来自青海的这款“软媚子”产品。与此同时,滨湖区还帮助引荐江南大学食品工程方面的教授,目前双方正在合作,再开发一款口感更丰富、更养生健康的饮料。荆秀芳说,没有来自江苏的支持,企业根本不会有现在规模。

  对口支援帮扶,招商引资必将带给当地更多的就业机会。位于海东市民和县的青海省洺钦和服饰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来自江苏泰州的企业。公司负责人印云南是一名90后,作为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是外人眼里的“富二代”。然而在当地村民的眼中,他是吃苦耐劳的领头人。从20213月投入生产,印云南就离开江苏一直坚守在这里,现在公司有年生产30万套服装的车间一处,生产防护服无菌室一处,同时吸纳民和县北山乡和其他乡建档立卡户贫困户15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22人,及附近居民数人,就近就业致富。


印云南在工厂查看订单进度 许迪侃摄

  此外,公司的产品销售到哪爱心就捐到哪儿,免费给贫困山区的贫困学生、残疾学生捐赠服装。新冠疫情爆发后,辗转几次自行采购价值两万元的口罩捐赠给民和红十字会,并组织本县会缝纫的工人加班加点生产3816套防护服,交于县应急管理局统一分发给各疫情防控点。印云南说,他们虽然企业规模不大,但生活在这里,与当地有了深厚的感情,力所能及的回报社会、感恩社会,奉献企业的锦薄之力。

  而民和县这两家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人,张跃建。他目前是民和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一名来自无锡滨湖区的援青干部。在记者与他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东西部协作的成果,也是江苏对口支援青海的一个缩影。


民和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张跃建接受记者采访 许迪侃摄

  张跃建说,三年来,这里成立了青海省海东市民和—滨湖东西部协作产业园。民和县政府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所有入园企业减免三年租金、一次性给予5万元进驻奖励等。企业入驻后,产业园不断强化水、电、路等要素保障,为企业发展提供孵化基地和发展空间。如今,已先后与21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其中16家已投产。园区吸纳260余名附近居民在此就业,产业上下游带动周边种养殖户1300多人增收致富。

  据悉,自2017年滨湖区-民和县结对扶贫协作以来,累计落实帮扶资金2.7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0项,其中产业类34项,资金达9299万元。根据该县劳动力就业需求,定期召开专场招聘会,对全县有条件、有意愿的居民动态监测、及时扶持。

  张跃建说,他即将结束三年援青工作。回想刚来到这片土地,以为三年时间很长,但当真的要离开时,脑海里都是温暖的回忆,满是不舍。


今日海东 海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海东、亲近海东,亲身领略海东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绚烂多姿的河湟文化,感受海东各族儿女团结互助、勇闯天下的精神风貌,见证海东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这一周时间,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海东这座城市的温暖。此所谓,一次海东行,一生海东情。

  祝福海东,明天更美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